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酉州村庄志丨酉水西源的花山秘事

财经前线2023-07-02 15:14







第九十三期

酉水西源的花山秘事

 


坐标:龙潭镇柏香村

山黛沟风光。资料图片


如果把山黛沟当作一杆秤,那么花山算得上是“定盘星”,可以掂量出这里的厚重历史、精神力量和时空分量。时间轴上的川盐古道、王家河战斗遗址、文人王简的诗文和题刻,空间轴上的巴尔盖、轿子顶、莲花石、五指堡等交汇重叠,更是给花山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花山脚下的历史印迹


说到花山,首先还得从王简开始说起。毕竟有书,有诗,有石刻为证。

王简(约1877~1943年),字竹父、竹闲,号栗坡居士,酉阳渤海人。精医术,擅诗词,长期客游于湘、鄂、京、沪。在湘时与王闿运等名流相唱酬吟咏,与淡庵、鳌峰居士、傲霞山人、笑梅、昙叟(龙潭万锦昙)等并称“酉阳七子”。师从王闿运,著有《竹盦诗录》6卷。诗卷由霍山项鸿铸题书名,王闿运作跋。跋中有云:“酉阳王简以知医,来视余疾,且以诗为贽,不求闻达而有哀怨之音,盖其隐居求志,而其遁世无闷之心,实为今日之罕见。”

江运鸿之《诗友集》有云:“王简……晚年住龙潭,悬壶济世,活人无算。余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避难抵龙(潭),曾于熊成周先生家,见其受庒新葺四绝。其绝句云:新葺幽居署受庒,田间饫领稻芒香。曲廊一角葡萄影,曝背调孙爱夕阳。”看得出王简当年活得通透、明白,因为慈爱、友好、关切,因而其诗返璞归真于田园之间,带有浓郁的泥香。

“酉水西源”石刻。资料图片

清末民初,王简在山黛沟题有石刻“酉水西源”,署名“王简”。酉水河的上游部分被称为北河,到下游与贵州的南江汇合而称为沅水,再往东流去。他把对山黛沟深厚的感情,通过石刻以酉水的另一个源头固化下来。

王简在山黛沟题写的《游山黛沟一首》五言古风石刻犹存。诗云:“仙境绝尘氛,暴涨增悲悯。濡迹不辞频,足致高人隐……”这首游记之作,对山黛沟的山光水色给予了动态的勾勒和高度的赞美。青山绿水,怪石云霞以及猿啸樵归,在诗人的笔下,无不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在山洪暴涨、飞瀑凌空直下之时,感叹自然景物的变迁,感怀不同的内心,王简认为这里是上天造就的人间仙境。

从龙潭渤海蔡家堡走出的清代进士蔡世佑,是与花山三寨相映衬的另一道风景。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立、清末废,共延续1300余年。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明清两代举行科考201科,全国中进士51624人,其中酉阳中进士4人。这4名进士,都是在1735年“改土归流”后考上的,来自山黛沟下河一带蔡家堡的蔡世佑(中道光二十五年二甲第69名)作为酉阳历史上难得的4名进士之一,当然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况且他的后人中有著名的革命烈士蔡涛。

响水洞古寨。资料图片

蔡世佑从小聪明好学,受知于姚橘修刺史,后来考取州庠生,朝廷委派其到江苏溧阳做知县,充丙午辛亥科同考官。蔡世佑在入仕初期,署新阳县篆,做事公正廉明,得到百姓和同僚的高度赞扬。在溧阳做知县的几年间,休养生息,教化百姓,也得到百姓的尊重,后来被赐加知州衔。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溧阳等地沦陷,蔡世佑奉命督办团练。咸丰六年(1856年),蔡世佑轻装简从回酉阳丁忧。蔡世佑居家无事,以吟咏课子自娱,不过问世事,不干涉权要,后来参与《酉阳直隶州总志》的编撰,与进士陈继薰(赐进士出身户部河南司主事奏加员外郎)同任监纂官。蔡世佑一生喜欢诗文,著有《退思轩诗抄》6卷,可惜散佚无存。光绪元年(1875年),冯壶川编辑《二酉英华》,收录蔡世佑诗141首。

散落在民间的花山故事


传说、故事都有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观,花山一带的精神内核也多半来自神话传说和人文地理。花山的精神,就像农村打纤绳一样,一道一道的扭力让纤绳变得更加牢固,可以经历风吹雨打,可以经历大起大落,可以承受千钧之重,也可以抗衡不同方位的冲击力和扭力,充满了韧性。

后河。资料图片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后河的半山坡上,有人发现了一朵盛开的石莲花,不论是对宋明之间赶苗拓疆的先民,还是对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时期来自江西、湖南等地的探险者而言,这石头花开都是终结沧海桑田、开创未来的诗歌一样的亮光。莲花的寓意是充满平和、智慧的佛性哲学,是良性暗示,是那个时代精神家园的“第一桶金”,于是留下了第一批创业拓荒的先民。

从下河的川盐古道沿着花山下寨、中寨、上寨,有一条磴道通往银岭和涂市。作为川盐古道的支线,让银岭盖上的人有了购买食盐的山路,也让中寨和上寨成了休息、纳凉、交流的地方。花山顶上的地形像一顶轿子,于是当地人自豪地说,他们就住在轿子顶下,“轿子”二字隐含的宜居、福祉,加上后来王简诗中道明的“足致高人隐”,让人充满了想象,这似乎成了上中下三寨在此安居乐业的理由。

古木参天的花山中寨。资料图片

在中寨任何一家人居住的院子里,都可以望远、发呆和仰望星空。中寨里有清澈的溪水,垒砌成潭,那就是“天空之镜”,可以装满云彩和对面雄奇险峻的山峰,巴尔盖、五指堡、白家岩……都在这一方小小碧潭的掌控之中,大自然的丹青之手甚至只需要整理出一块稻田的力气就可以完成天空之镜的成像。

花山人还喜欢讲一个又一个川盐古道上的故事。川盐古道在酉阳境内从龚滩镇出发,途经天馆、丁市、铜鼓、板溪等乡镇到龙潭,全程115公里。1938年,武汉等地被日军占领后,长江航运被日本人控制,抗战前线和湘鄂川黔边区数十县的食盐,被迫由四川自流井的食盐供应。于是有了川盐济楚和湘粮济川的历史事件。在酉阳,在武陵山腹地,从1939年至1945年,7000背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抗日前线输送物资,确保了抗战的后勤保障需要,为抗战胜利书写了酉阳人壮丽的篇章。

1949年11月,解放军通过山黛沟一带。资料图片

同样在花山脚下,1949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的三、五兵团和四野一部从秀山入川,解放酉阳抵达龙潭。11月11日凌晨,先头部队迅速过河,沿川湘公路到达龙潭,以王勃山为首的龙潭各界人士放鞭炮欢迎。解放军兵分三路向王家河进击,一路沿川湘公路正面进攻,一路由伏龙山击敌左侧,另一路沿龙潭河从右翼迂回包围;解放军前进在伏龙山的炮兵以猛烈的炮火攻向王家河敌军阵地前沿,绕道经蔡家堡石拱桥从蚂蝗洞涉水过河,部队从大桥被烧后剩下的两根梁柱上攀援而过,吓得敌人慌忙向羊角老坡上溃逃,逃至锅底凼的麻坨,一部分被解放军俘获。

当时,国民党匪兵在河对岸,一个解放军沉着冷静地和匪兵十几人对射,匪兵作鸟兽散。在山上悄悄看这场战斗的老百姓说:“共产党有这样勇敢的人民子弟兵,国民党一定会失败!”

王家河的战斗故事不胫而走,王家河这个地名也因为这场战斗,成了山黛沟后河格外引人注目的红地标。

新时代的花山人


花山风光。白明跃 摄

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花山奏响。柏香村村支两委瞄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依托民俗文化,提升历史文化的含金量,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做精生态产品,探索创意经济,打造柏香村经济起飞的新样板。

仲夏时节,来到柏香村,在花山层层的台地上,从安徽黄山引进的300亩金丝皇菊,正等待着秋日登高的人来享受,来抒发诗性,来沐浴阳光,来走一回川盐古道的“支路”。

生态廊道的建设,也因为这里的地形地貌而引发新的思考。村上的梁书记说,对面的一座山长得像一只神猴,花山山脚有一响水洞。此情此景正暗合孙悟空当年嬉闹的水帘洞花果山,于是在花山上种植了桃花。这样,孙悟空、水帘洞、花果山、五指堡就成了生态旅游廊道的基本框架,催生一个人文地理的新业态故事。

花山展新颜。资料图片


目前,柏香村正秉承“一个区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景点”的理念,保留山村特有的土家民居风格,突出乡土气息田园风格,形成“圣山圣水圣人醉,楸树花开思一回”的意境,让美丽花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积极打造山黛沟农耕文明和“耕读传家”的乡村文化、乡贤文化,以“望山见水、记忆乡愁”为主题,打造精品地标,以古色古香“柏香村”、闲适田园“故乡”为样板点,打造禅意“花山”、村小记忆点、神奇树屋探险、围炉煮茶观云海等精品景观,让“花山烧烤”“三脚(猪脚、牛脚、鸡脚)”农家乐走进大家的生活。

古木参天的花山,正在新时代萌发新活力,迸发新动力,绽放新的精彩。

End

作者:白明跃

编辑:赵舒婷 ▏编审:吴大全

值班:任桂容 ▏总编辑:白 乐

酉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