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尚娱乐

《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归葬桐城浮山与“粤难白”

时尚娱乐2023-07-20 06:05

《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

萧鸿鸣著作(2022年出版发行)

    公元 1671 年,清康熙十年十月七日,方以智因早年在两广抗清的“粤案”被清廷逮捕后,由江西监狱押解归案广东的途中,囚船经过赣江上游万安县惶恐滩江段的“夜分”,突然“疾卒”,世人称之为“粤难”。

    方以智仲子方中通的《陪诗》以卷四《惶恐集》之名,对“粤案”发生到“粤难”“桐城案”,再到“粤难白”与“归葬”近两年间所发生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现依《惶恐集》的顺序,结合多方文献与史料,诸亲友诗文,将方以智惶恐滩死事发生前后的整个过程,以及与死事紧密相关的人物与事件,按照事件发生时间的前后,叙述如下 :






   

    

第四节 归葬桐城浮山与“粤难白”

    康熙十一年四月十六日,经三天三夜赣江顺流道途,中通回到桐城老家。当日,向官府“自诣”归案,时长兄方中德,自江苏泰州海陵回到桐城,也被羁押于尊经阁。中通作《四月十六日归里,即日自诣尊经阁》:

    惶恐滩头缞绖装,不堪忍泪别西昌。江湖千里三晨夕[曾夜渡鄱阳],患难重遭一血肠。犹是旧年风雨阁,更连今岁弟兄床[伯兄自海陵归,已羁阁中]。只余梦绕天涯榇,藉说家乡似异乡。

    中发因中德、中通返家后均再次被羁押,暂厝水月山世父的灵柩难以回家,哀叹“旅魂招不得”有“拯目水云昏”之痛,作《伯仲两兄先后归里赴难》:

    秖愿成亲志,何心计子孙。生前犹俟命,身后岂愁冤。索甘囚首,麻衣积泪痕。旅魂招不得,拯目水云昏。(1)

    同日,官府“粤难”结文随到。中通作《题结粤难文至,感泣书此(鸿鸣按:《龙眠》作“前难得解”。)》:

    君不见,一门争死称孔氏,弟兄子母垂青史。又不见,西川豪杰附党人,耻不与党先自陈。彼为友朋尚如此,何况俨然为人子。吉翂、虞 本同心,同此一片赤心耳。回忆难作捐我躯,不料此躯存斯须。两年系狱再系阁,今日尚存,岂非天地之恩乎?不畏死、血满纸,痛哭陈情详院司,代父直心直如矢。悲号呼苍天,闻者俱生怜。怜我不肯脱罗网,委曲导我真缠绵。嗟哉!吴道、郭揖原奇特,黄金百万买不得。非是不遵宛转之殷情,乃深痛吾老亲之不测。铁铮铮,宝刀鸣!同父死,同父生!不敢重身轻白发,宁甘得罪粉吾骨。岂意使君感此言,竟将我词直达粤。粤督疏上春风吹,贱子之名朝廷知。呜呼痛哉粤难白,魂招不来哀孤儿!

    中通在诗中以“铁铮铮,宝刀鸣!同父死,同父生!”之语,表明了自己誓与父亲“同节”的决心。由此而感动了办案之“使君”,遂有“竟将我词直达粤”,粤督金光祖据此又陈情上达至“朝廷”与康熙,使“粤难”最终得白。是时,地方诸官员亦对“桐城案”方氏兄弟暗中施以援手,《龙眠风雅全编》载:

    父被仇陷,檄至,挺身矢殉。有司上其状,廉使佟国祯谓忠孝萃一门,非孝子不足为忠臣子,一时卿大夫感其血诚,事得白。(2)

    中通在慈恩寺作《送邓田公 (3) 入都应试》曰 :

    人从金谷诗中别,名向慈恩寺里题,遥送长安天不远,此心今已为君携。

    因自谛禅师四次由江西将方以智“爪发”送回桐城,中通作《自谛禅师往返西江四次不避寒暑,今奉老父爪发龛归应华严之请》云 :

    四度西江路,家邮在驿先。芒鞋能缩地,楖栗欲回天。急难消寒暑,忘躯忽岁年。一龛千里托,浮渡入香烟。

    六月十五日,镇守吉安地方的“总兵官、左都督”广张《告示》,在行文“七祖”与“墨历药地愚者禅师”前,以尊崇礼敬方式空一格、并点明方以智“宰相身”,为其“登堂说法”恢复名誉,准许净居寺“继席开堂”:

    镇守江西南赣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带余囗三次杨为禁约事。

   

    照得吉安府青原山静居禅寺,乃系七祖道场,自唐迄今,久历年所。向为墨历药地愚者禅师舍宰相身,登坛说法,十年修造,万象昭垂。所有“留青”宝塔及遗像,遗迹,永宜合其法嗣接续、看守保护。今其法嗣再堂和尚继席开堂,缁素瞻仰。本镇追慕高风,尊崇胜迹,合行出示禁饬,为此示。

    仰本寺住持及一切军民人等知悉,务宜保护丛林,毋得侵害。如有不法之徒,擅违禁止,许即指禀;所在官司,从重惩治,毋得泛视。慎之,慎之!特示。康熙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示。(4)

    中通经两个月羁押,于六月十六日与兄长中德一道被押往合肥,作《郡牌提讯,同伯兄赴皖》云 :

    阁中两月羁,郡吏忽然至。云是奉上提,老母先垂泪。逼迫仓皇中,从容告郡吏。去年难作时,此身便捐弃。惭愧复生存,刀锯何惊悸。但愿暂还家,母子一相视。堂上哭无声,儿前惊仆地。妻孥无一言,顿足横涕泗。举身蹈汤火,本是男儿志。父在不惜躯,父死何所避?挥手便登程,竟不知劳悴。意外得生还,原非分内事。

    日夜冒炎蒸,驰驱不得已。赤日照天心,白云堕溪水。一片烈肝肠,今日云已矣。药饵备刑伤,衣被藏片纸。音问恐不通,十生知九死。痛哭再陈情,恩沾从兹始[太守姚公、臬司佟公皆破格相待,与同案者迥异矣]。三度皖江行[凡提审三次],惊忧俱成喜。疾风云不生,迅雷雨中止。至情感天地,何况皆人子?苟非福星临,未必能如此。

    秋日,中履发妻张氏莹作《秋日同余娣泛白鹿湖[时在难中]》云 :

    ……且喜眼前天地阔,却怜身在网罗中……(5)

    张氏莹于此间获悉中履将扶柩归里,作《闻合山将扶榇归里[二首]》云:

    三年颠沛此身轻,百折犹存转自惊。每念慈亲难共死,独因远客尚偷生。寄回家信徒增泪,屡约归期总未成。何日蓬门重聚首,灯前同话别离情。

    日望行人未有期,痴贪重会乐疗饥。频惊死别醒如梦,竟许生还信转疑。不惜病躯全孝子,早扶孤柩慰慈帷。秋深屈指黄花后,珍重归帆切莫迟。(6)

    中德女婿马严冲前来探视,中通作《马严冲特至皖城》曰 :

    昨夜梦君到,今朝冒雨临。事经人意外,泪感佛恩深。白浪横江面,红炉试客心。相看休太息,与尔共行吟。

    中通经“取保”被官府允为父亲葬事,(7)遂遣子、侄前往江西协助中履护送父亲的灵柩归里,作《遣侄瑵、儿珠往吉州扶柩东归》曰 :

    旅榇辞归后,羁人是棘人。却怜孙代子,翻痛佛为亲。送别犹波浪,扶还杖鬼神。淹留如不返,望汝任艰辛[如不得归,命珠儿守柩,易三弟归里]。

    “送别犹波浪”句,因儿子是惶恐滩上方以智“疾卒”的亲见者,故中通在送儿子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波浪”,而有了与父亲惶恐滩的再世“犹别”之情。

    深秋,中履与中通的儿子正琫、侄正瑵 (8)等一行,由万安水月山扶柩回桐城,(9) 途中阻于风雨,中履于野泊船中作《扶榇归葬阻风不进野泊述哀》曰 :

    飘零将已矣,不信得还乡。孤榇仍风浪,残生看夕阳。草荒千里岸,灯灭一船霜。凄绝归家日,期功尽免丧。(10)

    方以智棺柩到达桐城县枞阳江口,方氏一族在此以“水祭”方式迎灵招魂,中通作《月夜迎先大人柩会三弟、侄瑵、儿珠于枞阳江口》云 :

    五云苫凷别,不解网罗身。意外还家榇,途中隔世亲。天高来夜月,霜白照离人。此际悲欢共,招魂到水滨。

    中通前面的“送别犹波浪”与后面的“招魂到水滨”,一别一招都在水边,与水有着紧密的伴生关系,是方以智在惶恐滩“疾卒”的真相本义。外甥潘江,于方氏一族在水滨招魂作《挽无可大师》十一章 :

    刀剑轮边路,崎岖悟往因。纪年陶甲子,再世屈庚寅[师以庚寅被挚,即归空门]。何必百身赎,才完一代人。他时谷音集,未可附遗民。

    露肘南奔日,灰心老释昙。辞官甘郑五,报主哭孙三[克咸]。薇蕨斋时采,陵园定里参。骑箕逢断事,清德复何惭。

   

    岭峤巳间关,匡庐复再攀。无非忻死日,宁复望生还。半世皈曹洞[师为曹洞法裔],千秋配叠山。悬崖今撒手,正气在人间。

    锦袍前代梦,缁纳六时寒。梵筴云常护,军持水自漫。竹关盘脚坐[高座竹关],茅屋盖头安[合山栾庐]。只有虞渊日,朝朝掩泪看。

    浮尘放眼空,一任转飘蓬。天末怜苏过[师在粤右,惟幼子素伯侍],中原泣放翁[贞述先生每诵放翁《示子诗》辄流涕]。缁披终古白,经写一腔红。九死存皮骨,销磨患海中。

    灯余藏活火,壁上挂枯藤。三世国恩厚,廿年禅慧增。佛门旌孝子,理窟传高僧。不用分儒释,都参最上乘。

    风波经百折,怕说宰官身。泪热人天夜,心灰劫火尘。随时安粥饭,不断是君亲。若问西归日,扶桑转法轮。

    冷眼看棋局,情知心事违。维摩原善病,懒瓒本忘饥。药地壶芦大,《炮庄》薪火微[师别号药地,所著有《炮庄》]。

    刹竿犹未倒,冰雪裹禅衣。心共莲花净,身如贝叶轻。梦中无不可,时至即须行。苦节人甘让,高名天乐成。

    善生还善死,何必羡无生。万念俱空后,丹青偶尔为。竟无干净土,只有向南枝。木石伤精卫,烟花忆子规。

    闲图旧山水,残剩亦堪悲。洗钵斋钟罢,微言演《法华》。剧如词戒绮,却喜坐拈花。清入诗脾透,玄堪秘藏加。天龙好呵护,莫遣付洹沙[田伯兄弟将辑《浮山全集》授梓]。(11)

    桐城潘氏族人潘天芝,(12) 有感于方以智遗骨滞留万安水月山,灵柩“几载费招魂”而感叹“犹怜皮骨存”,作挽歌《赠无可》曰 :

    不尽当年事,相逢笑勿言。万山归落魄,几载费招魂。虽觉沧桑改,犹怜皮骨存。竹窗清绝处,钟磬伴黄昏。(13)

    方氏族人随将灵柩安厝浮山 (14)“报亲庵”,(15)中通作《扶柩至浮山安厝报亲庵中》曰 :

    筑室为庵后,瞻云只向西。杜鹃空有血,鸟鸟不堪啼。未及孤筇返,惟余一榇棲。丹丘岩仍在,天锁暮云低[余兄弟建报亲庵后,老父以西江苦留未归,岂知今日扶榇归庵,呜乎痛哉!]

    冬,以桐城丧葬风俗与礼仪“不作佛事,葬仍行儒礼”,(16) 遵照方以智“遗命”,(17)将父亲葬于桐城浮山祖墓枲花冈母茔之侧,(18)其哀仪如下 :

    迎柩下窆,哭尽哀;延客吉服祀山神,为墓志铭;以石灰多至百余石,按层入志石坚筑柩旁,谓之槽柩,上谓之伞,伞或三层或五层,然后封以土为圹,立碑题华表、植松揪,孝子或庐墓三年,墓旁筑室曰 :享堂,为春冬祭时,子姓栖息之所,置墓田供祀事。(19)

    中发作《枲花冈[先大母吴太宜人兆此,世父文忠公葬于侧]》云 :

    孤臣无地葬,傍母枲花冈。一片松揪色,千秋日月光。精灵依北极,香火託西方。谁识辽东隺,归来亦可伤。(20)

    随着灵柩归葬于浮山,方以智惶恐滩“疾卒”的真相,已在桐城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好友周岐既惋惜方以智老来未能“还浮渡”,又对其惨死后“山川骨血搜将出”深感“肝肠痛有余”,作《怀可大师》云 :

    枝叶空歌骨肉亲,从来踪迹任参辰。三千里外传孤颂,四十年中念几人?倚杖翠屏知放眼,掩关土室愧藏身。老来正望还浮渡,玉树阶前足荷薪。

    半生读尽古今书,肴核三才付两嘘。正以佛灯消患难,还将易象破空虚。山川骨血搜将出,药石肝肠痛有余。独立容容云盖顶,幽篁险路孰华予?(21)

    桐城乡邑许来惠,(22)终于得见方以智“千秋骨葬浮山下”魂归故里,遂将这场发生在惶恐滩的“鸿飞远水何容慕”死事,比之于文天祥与谢枋得。作《方密之先生以僧行圆寂,赋此以志景仰[先生法号无可,住静青原]》云 :

    先生出处自优游,占尽人间第一流。留得几珠藏佛座,剩来片衲付浮丘。褊衫身葬先朝服,半钵魂依旧日楼。死后于今应论定,好将正气表千秋。

    高坐当年几闭关,应将旧恨佛前删。鸿飞远水何容慕,锡挂危峰孰与攀?持钵归来仍复去,麻衣脱后不曾还。千秋骨葬浮山下,人说文山又叠山。

    浮山路上草全薅,为待先生住最高。不返故庐知鹤性,应将往事等鸿毛。几年佛火看莲叶,一段禅心对楚骚。独有难忘先代处,打柴衣改旧青袍。

    南都原是旧陪京,灵武当年曾驻军。皖口惊沙传浪激,扬州飞檄尽风闻。朝中鉤)党诛初重,河北兵书羽不焚。从此先生归路断,应怜无地乞耕耘。(23) 

    乡人纷纷前往墓地悼念,杜陵(24) 作《吊无可大师》:

    仰止高风讵可攀,芳名从此重桐山。木天香散花光碧,莲座寒倾竹泪斑。应有衣冠传世泽,尚留姓字满人寰。九京多少簪缨辈, 首为君合汗颜。(25) 

    周蔚 (26)  作《挽无可大和尚》云 :

    只履逍遥物外游,合明绝学等闲休[大师庐草合明,苦心著《易》]。论交难下浮生泪[生未谋面,故云],慕义曾分不死忧[用王炎午祭文丞相事]。莫逮龙须鞭石马,几经虎口渡泥牛[叙师出世之由]。庭前佛树争看茂,洒上啼痕一夜秋。(27) 

    灵柩安葬后,人们在泰和首山、浮渡华严寺(28) 各建“爪发墓”一座;青原山净居寺建“衣钵塔”于后山,方邵村 (29) 为题“留青”二字,(30)  指“留在青原”意,但本质则是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暗喻再世之文天祥。中通作《先大人归窆浮山,遵遗命也(31)(按 :《龙眠》作“扶榇归葬浮山”。)》载 :

    风波影里路茫茫,薤露歌声入夕阳。家在神州无故国,(按 :《龙眠》作“无异域”。)魂归旧里(按 :《龙眠》作“故里”。)亦他乡。三千里外来烟瘴,二十年间总雪霜。今日弥天皆楚些,羁人负土更凄凉。

    天池风起逼人寒,里老吞声泪未干。末世(按 :《龙眠》作“末劫”。)尚能留爪发,名山犹许葬衣冠[议定爪发付法嗣,肉身归血子,此儒、释两尽之道也。青原建衣钵塔,邵村叔为题“留青”二字,首山华严俱建爪发塔]。梦为蝴蝶求仙易,岁在龙蛇问世难。遗命只依先垄畔[先君墓在先祖母吴太淑人墓之青龙],纸灰飞入碧云端。

    约于此间中通、中履等人在“爪发塔”有聚,中通作《浮山感怀》云 :(32)  

    胜地何曾与世争,波涛影里觉峥嵘。悬岩未免分门户,绝壁空教附姓名。雨洗高峰才露骨,石生险径踏成声。天池照尽游人面,莫道天池水不清。(33)  

    吴云再来浮山祭吊,中通作《吴舫翁特至浮山拜先文忠公墓》云 :

    丹丘岩下墓门成,攀柏年年寄哭声。千里故人过一拜,生芻那似世间情。

    至该年底,中通作《除夕同伯兄、三弟墓侧写哀》云 :

    两经除夕总风波,旅榇孤坟洒泪过。忧患日长衰绖短,团 人少性情多。无才抱恨非贫贱,不孝空惭试网罗。今夜山寒天地冻,旧时钟鼓听如何?

    中履作《墓庐除日》云 :

    意外成封树,身疑尚万安。岁从泉囗尽,日到墓门寒。渐长松揪易,将除荆棘难。四年皆侍侧,犹作膝前看。

    又作表明守志心迹“且将诗卷送流光”的《生还示内》云 :

    再生那意有家乡?秉烛真能聚草堂。不换痴心惟笔墨,各存病骨听沧桑。卜居未遂松风好,遁世终须木叶藏。土屋席门煨榾柮,且将诗卷送流光。(34)  

    康熙十二年,开元日,中通前往墓地祭拜,作《癸丑元旦拜墓》云 :

    墓门临晓拜,痛定百愁生。霜草迎人泪,寒松带哭声。春投泉下梦,节换世间情。恨我羁縻日,栾庐志不成[后难未结,余系取保得完葬事]。天地难容处,伤心为托孤[杖人翁有为天地托孤之说]。生前应出世,身后合归儒。礼乐供存没,干戈任有无。吾亲依大母,泉泪可沾濡。

    清明,中履庐墓,为中发《白鹿山房诗集》作序 :

    患难颠沛,人生之至不幸,然古之君子,往往用以验其所学适足为道德文章之资。当先公之遇祸也,行犯烟瘴,投遐荒矣。方是时,举家隔绝,骨月(肉)不复思相见。而吾弟有怀,千里追至,野渚断岸,破艇烧灯,老亲殊喜。余一病几死复苏,弟即欲代吾以行。余不可,弟亦不忍归。暑甚,数月不雨,同舟有中热死者。大人每图雪以自解,辄时时使余与弟赋诗览之为乐。呜呼!今纸窗土屋有余适矣。求如尔时,安从得乎!既达庐陵,先公病作,弟不解带者经月。及辞归,则痛哭感左右,皆为泣下。仓况塞一寄之于纸墨,嗟乎!再膺奇祸,余犹得生还故乡。于墓田丙舍读而序之,岂非意外。悲夫先公遂不及见矣。

    余自少与弟论诗相合,后数年或不合,久之复合。故生平诗各数变,而两人所作,亦不甚相似,及彼此读之,注目颌首,莫不中作者之胸臆。倘一字未安,竄易不啻十反,或穷日累夜,仍不惬意,苟以自恕幸免,指摘而毫发,终不能以相欺,以示他人好恶异甚,故两人之作,必互相订。弟则好深湛之思,不工不巳,余懒且病,娱戏云:尔迄今读其患难中篇什,则言本孝友,可泣鬼神矣!三百篇皆出于孤臣孽子,劳人志士,而后代多不能举作者姓氏,岂欲以是取名哉!聊以写忧巳耳,知不知无足道者,吾仲父冢在柴林山高,甚人迹罕至,弟欲结庐其巅,期余同居,将尽读所藏书,屏弃世务,学道以老,诗文皆罢不复作,虽然候虫时鸟,余恐忍而不能止也。癸丑寒食,三兄中履书于浮山墓庐。(35)  

    夏,梅文鼎路过桐城,因在与方氏兄弟的往来书信中,早已知方以智在惶恐滩发生的死事,故到达皖江时,在江边作祭奠诗《浮山大师哀辞二首[即方文忠]》曰 :

    某晚学,未获浮公法席。前年承自青原致书象数之学……无何,讣闻。癸丑夏,舟泊皖江,望君子之旧庐,而亦不能致因作短章,用伸哀悼。

    太空无留去,逝水无停渊。天地有始终,况乃天地间。谁云盛名累,委顺皆自然。生死既同条,洞观无始先。吁嗟我浮公,往来胡憾焉!所叹哲人萎,畴与传无言。教体见真一,岂必逃枯禅。遗书在天壤,诵之增涕涟。

    《大易》含参两,灵秘开马图。柯叶同本根,昧者岐精粗。维公学海宗,涓流念狂愚。惠然垂远问,下征微末书。便欲溯大江,面命 其疏。尘累苦相牵,岁月忽已才徂。负此双目明,不见当世儒。临风歌一言,远寄同生刍。英爽发昭明,鉴此忱区区。(36)  

    九月三日,“桐城难”得解,中德、中通兄弟以及桐城“百余口”子孙、族人均得白。中通憋了三年的“煴火”,终化作一声长叹,将方以智被捕后“疾卒”之决绝目的,在《九月初三日后难题结文到省释》表达出来 :

    煴火三年到荜门,投罗身不计生存。只怜白发归黄壤,今日安知脱子孙。

    约此间,中发以《奇遇行上周伯衡太史》诗,叙述周体观“粤案”期间出手施救,并告知世父“疾卒”死事过程及真相 :

    老亲遭遇多奇异,少小才名鬼神忌。百折千磨只等闲,九死一生常托庇。忆昔流离八桂间,金戈铁马填关山。忽遇同乡施诏使,手携破衲天边还。后来瓢笠青原住,施公亦宦湖西路。复有周公辞玉堂,同时旌节南昌驻。老亲因结匡庐缘,莲社花开欢道故。虎溪三笑非偶然,画图正欲追龙眠。转眼湖西先解绶,转眼南昌亦避贤。老亲嘅叹还乡里,团瓢小筑浮山前。敬亭白下续酬唱,判著余年山水边。岂知波澜忽平地,黑雾漫天走魑魅。攫风捕影穷深山,网罗那复论真伪。可怜廿载老头陀,世间万事都捐弃。眼底儿孙认不真,旧时名姓还相累。一朝拘系到红尘,昨日闲人今罪人。闻者深藏见者避,惊走何论友与亲。独有周公未归去,披肝沥血为剖陈。执法但言功令密,此事重大非等伦。仓猝驱之赴岭表,朝发文书夕就道。病骨支离扶上船,长途三伏增枯槁。吏胥促迫不容停,药饵扶持何草草。今年酷热异常年,少壮难禁况衰老。以兹痛哭更陈情,若舍我公谁再造。吁嗟乎!阳朔山尖插剑铓,牂柯鸠毒水如汤。多少才人身断送,至今魂魄犹悲伤。老亲时命穷何极,蛮烟瘴雨长相逼。万苦千辛始出来,满头霜雪还教入。何幸奇缘遇两公,二十年间患难同。任运何心求苟活,后先相待皆天公。他年倘得归乡国,丁宁莫负浮山约。君不见,欧公远祖剩残枰,好识未分前一著[施诏使谓愚山,先生辛卯颁诏粤西,同世父归里。周公善奕]。(37)  

    诗中以“旧时名姓还相累”来指中通、潘江等用屈原、“五世祖方法”“断事”典暗喻方以智,引来众多局外人不解 ;又叙述了“朝发文书夕就道”指清廷在这天上午发押解文书,下午便已经将生病的方以智押解在途中 ;并作谢于周体观为世父施救期间的“以兹痛哭更陈情”。遂又致《呈黎左严先生三首》,将黎元宽、夏抑公和方以智三人并述,以告惶恐滩世父“疾卒”的细节与真相,谢

以“粤难”期间的相救之情 :

    百年留正气,天护两朝身。日月荒荒老,乾坤莽莽新。黄冠存故国,白发见遗民。何事开莲社,偏怜世外亲。饱经身世变,触目总纷纭。怀旧西山雨,招魂南浦云。文章穷不了,家国恨平分。自悟无生理,尘缘未许闻[公夏君者,尔年少多才,客死于盗]。破衲甘衰白,风波顷刻人。

    旁观皆失色,几难独忘身。功令如今密,肝肠此际真。本为吾道惜,非只念交亲[世父被逮至南昌,公慨然与夏抑公进士共以身保之]。(38)  

    九月后,方中发作《祖德述十首·文忠公》:

    绝世奇男子,天留守岁寒。刀山九死易,雪窖半生难。正气罗鉤党,微言接杏坛。文章与名节,何不一完全?[公……复往青原山,晚被蜚语,迫赴粤,舟次惶恐滩,疾卒。](39)  

    秋,兴斧山足延聘陈焯,有《请陈司马修〈浮山志〉》:

    某不揣欲里集《浮渡山志》,窃因先师夙愿未酬,是以惶惶不敢宁处。旧荷指教,且允以燕许之笔为名山增光……先师于数十年后重振宗一先生之风,恨志未终,遂使山灵之遇犹有所抑,老先生又为先师挚友,先师未意之绪,舍老先生又安能属乎?邀笔墨之施,开名山之面……则浮

山继此不朽……皆老先生之所造也。(40)  

    随之兴斧山足又作《〈浮山志〉征诗文启》:

    药地本师,舍宰官而证道,精撰集以传薪,顾愿力靡酬,遽归兜率 ;乃担荷事起有赖宗工。某早负师承,(41)   鸿踪胜地,未完公案 ;眷此名山,冀集琳琅,寿诸梨枣……共成盛世,伏望光施!谨启。(42)  

    又因修《浮山志》,兴斧山足过桐城县城访姚士藟·永仆,(43)   得其作《癸丑秋日,山公以修〈浮山志〉入城过访小斋,诗以赠之,兼挽尊师无可和尚》:

    晴日慈云出翠微,朝来拖杖扣柴扉。宝珠在手光倾座,慧剑藏锋语合机。一领袈裟随处着,大家天地更何归。翩翩双鹤花间唳,似识支公绕砌飞。匡庐绝顶讲堂高,宝筏西辞度世劳。眼底沧桑宽岁月,定中风雨信波涛。博山香爇同诸祖,莲社灯传在尔曹。千古一编浮渡胜,远公挥笔兴偏家[豪]。(44)  

    十一月一日,浮山莲花峰颠“爪发塔”(45)   建成,兴斧山足被延为华严寺住持,遂即遵方以智遗嘱开始修撰《浮山志》,(46)  吴道新作《无可禅师塔铭》:

    壬子春,予拈三种因缘,请师爪发至浮渡。程奉常公立庵、方少府公还山、彭臬宪公粥岑、姚孝廉公佩若、孙文学公仲衍、邓太学公田公,及予弟次履、侄子崖辈,聚资建塔,荆堂斧公乞铭予。惟师与向上诸善知识有异也,凡有塔者无墓,而师则有墓,更有塔。凡入塔者皆阇维,或未阇维亦全身入塔,以爪发入塔此师所以异也。然异者,师之藏身,而不异者,师之藏法,初得旨于三一先生,而法于觉浪杖人。法不异,则身不异,何墓与塔之藏足异乎?墓于雩坛之东,在华严左;塔于双桂之址,在华严右。八十一卷《华严》师岂一字之有异乎?身与法无异,则一爪一发是清净法身,是圆满报身,是百千万亿化身。师法之所住,法之所行,举在是矣!师之墓,诸子用世法,待名公巨卿为文以志之 ;师之塔,予则用佛法为赞以铭之。故师之世出世历,履已载[出]法谱,而志墓者,又当详之也。兹不赘,谨名铭曰 :身无量,法无既,则两智畴后畴先?两宗何同何异?法有传,法有继,自浮渡传,自浮渡继,则远公之枰未收,杖人之法未坠,一窣堵波 (47)  仍具足三一先生之义,大白牛车永转法轮于华严弗替!(48)  

    前往“爪发塔”凭吊者纷纷踏至,吴道坦[次履]作《礼墨历和尚爪发塔》曰 :

    苍崖古寺仰高禅,待锡伫光几度年。半榻孤云江上鹤,一声清磐月中天。幸留爪发归林下,得附瞻依拜塔前。莫道空山无相好,分来荆树影堂悬。(49)  

    乡邑王英[友杰]作《挽无可禅师时爪发归华严》曰 :

    升沉底事共谁谈?收入奚囊失指南。岂是儒星依佛日,且将鲁叟作瞿昙。法音呖呖鱼山响,只履翩翩葱岭耽。天水何须留姓字,传灯到处有灵龛。青原端逝应西旋,革履犹存古刹边。百仞天池峰注水,千年浮渡石开莲。啼鹃旧洒文山泪,呼马薪堆处士编。从此远公来胜友,白云

携手枕清泉。

    乡邑汪懋俊[式南]作《过浮山拜无大师塔》曰 :

    半生心事杳难传,静对浮图影自圆。振锡已知身作筏,谈经却羡舌生莲。到来孤月悬金谷,归去清风送铁船。彼岸逍遥超法界,尘氛劳我啸苍烟。曹溪何必杖为龙,打破禅关别是宗。爪发独存窥打顾,袈裟不付见真踪。寒梅幽舍春宵雨,野鹤空山秋夜钟。谁道全身离色相,烟霞飘渺最高峰。(50)  

    禅门释法震 (51)  作《宝藏岩礼药地老和尚塔》曰 :

    雨过登临眼不孤,壁添晴色倚浮图。洞门双挂摇青霭,药树千秋映碧湖。为破玄关开祖席,竟辞荣禄出皇都。归根一句全今古,曲路林深到者无。(52)  

    约此前后,彭任获知青原山建衣冠冢,作《寄赠情缘木立和尚》:

    三世儒者学,胡为异所适。偪侧走天末,三迎无可择。人伦道并穷,人生至此极。毅然割妻子,空门寓寥閴。常怀不测忧,真觉天地窄。行脚遍诸方,青原竟沦迹。忆昔己亥年,尺素来消息。予往赴所招,赤脚蹑双屐。回翔历岘山,连床话土室。寄愁不上天,心灰烬未熄。送别湖之东,执手动惨慽。行道不相谋,契阔足深忆。公博极群籍,晚岁意转剧。示我禁方书,每字三致意。穷索灵素理,视见有端的。经络务精通,指点已披隙。医道通于仙,历年 有护。晤公知非年,荏苒今六十。去者日以远,来者日以迫。人身小天地,动静随感寂。投闲在知几,千古安其宅。青原山有松,青原山有柏。松枝日长青,柏子时至赤。保兹岁寒姿,日月为无斁。(53)  

    此间,施闰章有“唁”方以智,周南作《梦游浮山吊无大师兼酬施愚山少参寄唁》:

    长夜不能寐,不寐夜何长!幽怀结寸心,黑海覆慈航。生梦绕天涯,死梦绕故乡。生死徒切切,哀痛摧肝肠。至人空死生,未肯空纲常。爪发留胜地,心魂维夕阳。锡卓三生石,灵栖九带堂。我梦正烦剧,浮丘塔影凉。片云来敬亭,垂荫过维桑。脉脉不得语,欲语喉舌强[僵]。入世与出世, 涕泣遥相望。拈花荐远公,遗蜕庸何伤?三十六岩洞,岩岩花草香。感君重言唁,皎月照屋梁。为谢同心人,功德难遽忘!(54)  

    方氏一族当于该年“冬至”前在“报恩堂”立木主牌位,对“粤案”发生后给予施救、帮助的诸官员予以崇祀。中通作《报恩堂》诗曰 :

    司寇姚公讳文然,两江麻公讳勒吉,两广金公讳光祖(儶),皖抚张公讳朝珍,江抚董公讳卫国,粤抚马(冯)公讳雄镇(甦),粤东提督严公自明,安徽臬司佟公讳国桢,江右署臬司安公讳世鼎,署臬司贾公讳如兰,江右臬司黄公讳龙,江右驿盐道薛公讳信辰,南昌道周公讳体观,吉安太守郭公讳景昌,安庆太守姚公讳朗,建昌太守高公讳天爵,庐陵邑侯于公讳藻,桐城邑侯胡公讳必选,万安邑侯胡公讳枢,新城邑侯周公讳天德,皆难中受恩之当事也。无以为报,敬书牌位于报恩堂中,朝夕焚祝,聊尽此心而已。

    伤心遭难是空门,三载惟余血泪痕。何幸普天都遇佛,不教穷子独鸣冤。金茎露积江湖泽,玉柄谈成咳唾恩。稽首自知无报答,香烟爇处感晨昏。(55)  

    又作《廻文诗》:

    园田旧废不消愁,泪滴重生半世游。晜弟守来贫更贱,友朋歌后唱还酬。村依白片千云暮,眼到青天一色秋。门户倚予怜策杖,昏黄照野绿浮鸥。鸥浮绿野照黄昏,杖策怜予倚户门。秋色一天青到眼,暮云千片白依村。酬还唱后歌朋友,贱更贫来守弟晜。游世半生重滴泪,愁消不废旧田园。

    焦荣拜谒“报亲庵”,作《寄题浮山报亲庵[有引]》:

    无可和尚出生金谷,像成之年投老浮山庵。就之日,洵乎人杰,果尔天缘。不儒又不禅,既蝉脱于富贵,是父有是子,复桑苞乎伦常。《易》会三世之微,薪火相续 ;《庄》显百家之旨,药地特传。嗃嗃犹欢,同堂哕哕,仍喜绕膝,承野同之廷尉,轩于此藏;接梦邵之中丞,栖亦“行窝”。荣虽愧俗吏安邑,幸奉尘教青原,蓂甲适周,敢以微尘益岳石;菲体不弃,庶几众星拥月轮云尔。歌曰 :

    皖桐之水百川注,中有浮山如浮渡……吾师挺出不寻常,金质玉相异纨绔。历律象数括一掌,经史子集兼四库。龙酢凫毛罔不辨,鼠[貂]皮象胆亦如故。只今博物少此人,压倒张华称独步。忽然厌弃簪绂苦,踏水不踏尘土路。回翔南北止奚囊,阅尽寒暑忘朝暮。道人虽断榆桑情,俯仰乔梓根株附。青原紫荆已重发,浮山松枝长无数。读《易》闲中见天心,注《庄》聊欲起疴痼。羡君鼎烹不朵颐,羡君蓬茅蔽风雨。惟有所生知必报,随顺世间真常住。娇娇鸾凤相和鸣,畹里兰蕙自蒸照。逍遥老人曳杖观,有何沾滞何浊污?我本下走类劳薪,钝铁颙思大冶铸。琐屑里辞徒呕哑,愿分醍醐半滴汝。(56)  

    已成书年余的《浮山志》稿,(57)  于该年载方以智 :

    第十六代,无可禅师……庚戌冬,让青原院与同门叶妙权,退而休于首山。

    辛丑,粤难作,师闻信自出曰:“吾赊死,幸过六十,更有何事不了?”终日谈笑,处之坦然。即之岭南。临行时,寄山足札云 :“浮山一局,努力善守,致意吴氏诸护法。”十月初七,至万安县,师问曰:“此甚么处?”众答曰:“万安。”师曰:“住!”命水沐浴,端坐谓众曰:“去吧!”众茫然,请偈。师笑曰 :“平常。”言讫而逝。时大风忽作,江涛汹涌,竟日方息。

    衣钵建塔青原,肉身归于浮渡,中千欲以爪发建塔首山,吴水部以三种因缘致书,复建爪发于华严寺后。呜呼!世出世本妙叶也,乃传讹莽荡,相率逃学嫉法,而以道为掠虚斗胜之枝,炼狼护短,无当中和,不可悯耶。师因法救法,剥烂会通,彻上彻下,穷尽差别,大畅全树全仁、公因反因之旨,时当午运,开此正眼,岂非旷代一兴者乎?天盖子以淬托孤别路,资此集大成也。《炮庄》烹雪归于鼎薪,万世而下自有知者。(58) 

    《浮山志》增补《无可禅师爪发塔》载 :

    无可禅师爪发塔,在华严寺后,吴水部道新募,程太常芳朝、方少府几、彭宪副 、吴文学道坦、姚孝廉士堂、邓国学铚、吴德咏辈于癸丑十一月朔日建。(59) 

    中通有《山足大师〈浮山志〉成书赠》云 :

    不负青原托,随缘已六年。为人传姓字,知尔爱山川。笔向峰头落,书从世外编。艰辛问芒屩,一任往来穿。(60) 

    季冬,安庆府修《桐城县志》成,撰修者知县胡必选、陈焯,列方以智于“人物·理学”:

    晚游方外,励志冰霜,旅病万安。临终,犹与弟子讲业论道,语不及世事……公家传三世,讲学至公益集大成有功,圣门匪浅也。为人操履评恕,不耻恶衣食堪,人所不能堪。□然自得。既没之后,海内闻者莫不悼惜,服公之志节、学识,洵一代伟人云。(61) 

    以上这些所见诗文,方中通的叙述,大都是哀叹父亲“风波影里路茫茫”,在“床头泪落朝朝湿,腰下刀鸣日日看”,(62) “几回话到凄凉处,消与西风一曲歌”(63) 大环境里,乃至各方“不能言”与“不敢言”的氛围中而有的“不能详”之特殊表达,而各乡邑对方以智的死事描写,则以“局外”之身,得以直抒胸臆,甚至以直白方式作了表达。

    从方以智“粤案”起到惶恐滩“粤难”发生,再到灵柩回桐城归葬,前后历时两年,方氏兄弟言“羁縻三年,幸而得脱”(64) ,整个死事与丧葬全部结束。

萧鸿鸣先生著作



(1)《白鹿山房诗集》卷五·十三。

(2)《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七,第 3894 页。

(3)邓田公,倪度,桐城人。中通有《表弟孙肖武招同杨嘉树、孙赤玉、邓田公、左武子、陈大

匡、孙威公小饮,得读姑父武公先生遗稿》,在《戊申冬建报亲庵至己酉落成》诗中有 :“予鸠工庵中,吴颙若年伯、邓田公倪度如过访”。康熙二十年,又有《长安夜集邓田公寓,喜遇江眉瞻》:“一数别离年二十。

(4) 江西点校本康熙《青原志略》卷末第 404 页 :“……左都督带杨,为禁约事……合行出示禁,饬为此示……擅违禁示……慎之,慎之。”有数字不同,无署年。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134 页:“《青原山志略》……普林斯顿本……最后一页附有康熙四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镇守江西、南赣等处地方总兵官所出之告示……其时距密之死难已三十有一年……”第 193 页 :“余所见版本(应与任君所见者同),‘带’字下所缺之字乃‘功’字,而‘康熙十一年’作‘肆十一年’,与任君所系年代相差整整三十年。且辞告示中有人名,如总兵官姓‘杨’,青原静居主持人为‘再堂和尚’……”张永义点校本康熙《青原志略》卷十三第 373 页 :“告示[此题为整理者加]杨为禁约事……康熙四十一年[西元 1702]六月十五日示。”任道斌《方以智年谱》第 282 页 :“《康熙青原志略》卷十三,第三十页,有告示:‘镇守江西南赣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余囗三次杨,为禁约事……慎之,慎之!特示。康熙十一年六月十五日示。’”其《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一文第 256 页注释 6《告示》:“此书现藏于安徽博物馆”。鸿鸣从之,存考。以文中“今其法嗣再堂和尚继席开堂”论,康熙十年方以智将净居寺住持所交者为“叶妙大权”,此“继席开堂”者为“再堂和尚”,当在叶妙大权之后,告示“康熙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与诸方不合有疑,存考。以余英时教授对“留青”二字的前后时间考证,该“告示”当为康熙四十一年,鸿鸣保留“康熙十一年”说,乃是相信“粤案白”之时,当地政府或总兵官,应有同类告示公之于众。俟再考。

(5)《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九,第 4008 页

(6)《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九,第 4009 页。

(7)《癸丑元旦拜墓》:“后难未结,余系取保得完葬事。”

(8) 方正瑵,方以智孙辈,曾旅榇万安,扶柩归里,生平待考。

(9)《白鹿山房诗集》卷五,又同书方正璆跋 ;中通《月夜迎先大人柩会三弟、侄瑵、儿珠于枞

阳江口》:“霜白照离人”。时在深秋。

(10) 《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九,第 2983 页。

(11) 《木厓集》卷十五·五言律·十至十二。

(12)潘天芝(1622—?),字薪孙,号横岩。崇祯甲戌隶学宫,年甫十三,随父侨居白门。工二王书法,笔墨精良,为人挥洒不倦,间游戏丹青,烘染疏秀。著《横岩衲子诗稿》。

(13)《龙眠风雅全编》初编卷十九,第 2503 页,《桐旧集》卷三十四·八。

(14)《浮山志》卷五·弘智《浮山游记》:“浮山,距桐城九十里,而大江入止六十里……”

(15) 《浮山志》卷之二·建置·报亲庵第 14 页 :“报亲庵在墨历、掌岩之西麓,旧名‘在陆居’,方廷尉鲁岳公之山庄也。天启甲子,珰焰正炽,公筮得‘同人于野’,因罢官归。自号野同翁,题在陆之中堂曰‘此藏轩’。后隐白鹿,以此授中丞仁植公。兵燹之后,独一轩存。公之孙中德、中通、中履遂增修此处为兰若,迎养其父无可大师。宣城施愚山公颜之曰‘报亲庵’,大师自为《记》,并廷尉中丞墨迹刻石陷[嵌]之壁间。既迁化,中德等将于庵东庚月亭址建四世祠焉。四世者,上及高祖明善先生也。今守者,僧法证。

(16) 《续陪》卷三·十三《心学宗续编自序》。

(17)  《续陪》卷三·三十二《母大人遗命葬浮山连珠穴》:“壬子冬,通兄弟遵先君文忠公遗命自

万安扶榇归葬浮山……”

(18) 《浮山志》卷九·钱澄之《乙卯春将入中州,过浮山哭无公墓》:“公坟即在母宜人墓侧。”

(19)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三·附风俗·十六。

(20)《白鹿山房诗集》卷五·五言律·五。

(21) 《青原志略》卷十·诗,第 278 页。

(22)字绥人,别号伊蒿。

(23)《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二十八上,第 4467 页。

(24) 字又少,别号樊川,十六补博士弟子,甫三十举明经,待次选入。

(25)《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四,第 3717 页。

(26)字君豹,邑诸生,桐城东乡碧山人。嗜茶,有《雪山眠云集》。

(27)《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三,第 3094 页。

(28) 《浮山志》卷之二·建置·华严寺:“古名浮山寺,建自晋、梁,废于五季,盛于赵宋。邑志按:《夷坚志》云 :‘浮渡山,名刹也。宋名华严者,远公以青鹰梦感得义青禅师续曹洞宗旨,而有青师初入洛,听《华严经》得悟,远以‘青华严’呼之,复名其寺……门之额‘敕赐大华严寺’……戊申,皖抚张公、邑侯胡公、延陵吴族同郡邑乡绅士,请药地智师未至。庚戌命山足斧公来监视院事,山公承师命,重集《浮志》十卷。药公辞世,山公主方丈,阐扬经理,遂以一人任之云。”

(29) 方邵村(1620—1679),字吉偶,别号邵村,顺治丁亥进士,宰获鹿,后擢刑部主事。与施闰章交好数十年,《施愚山集》文集卷七第 135 页《金长真诗序》:“曩者壮盛,与金公长真京邸论诗,尔时……邵村诸同舍,环坐虎视,气勃勃不自禁。盖自于今,别三十年而始相见……”

(30)  今青原净居寺后山之“衣钵塔”,为 2017 年 4 月 9 日奠基重建,8 月完成。鸿鸣于 2018 年 4月 26 日,在净居寺当家传悟法师等一行陪同下前往拜谒。

(31)  按 :《龙眠》作“扶榇归葬浮山”。

(32)该诗前有王其人的《同方位白、素北、吴久可夜饮石莲峰宿会圣》。

(33)《浮山志》卷之九,第 255 页。

(34)中履二首,均《龙眠风雅全编续集》卷十九,第 2983 页。

(35)该文中履在《汗青阁文集》卷上·二十四,以《蓼虫吟序》名之。

(36)梅文鼎《积学堂诗抄》卷一。

(37)《白鹿山房诗集》卷之三·七言古·二十三。

(38)《白鹿山房诗集》卷五·五言律·十。

(39)《白鹿山房诗集》卷五·五言律·三。

(40)《浮山志》卷之六,第 103 页。

(41)《浮山志》第 304 页为 :“兴斧蚉负师承”。

(42)《浮山志》卷之六,《浮山志》第 304 页“启”后增有“浮山学人兴斧和尚”。

(43)《桐城姚氏碑传录》卷三《泳园公土藟》:“字绥仲,桐城人,康熙戊辰进士,官编修。入直内廷,典湖广顺天乡试。……所著有《瞻云草》《南归草》《余斋诗集》《泳园诗集》存世。”

(44) 《浮山志》卷九,第 245 页。

(45)《浮山志》卷之二·祖塔第 19 页 :“无可禅师爪发塔……癸丑十一月朔日建。”

(46)吴道新《重修〈浮山志〉缘起》:“仲冬师入塔之日受方丈请,既总持浮山即首谋修山志。”

(47禅门梵语曰 :塔。

(48)《浮山志》卷之四,第 40 页。

(49)《浮山志》卷之九,第 257 页。

(50以上二题四首均《浮山志》卷之九,第 249 页。

(51法震,黎川寿昌派下东莞支“法”字辈弟子。

(52)《浮山志》卷之九,第 252 页。

(53) 彭任《草亭文集》五言古·六。

(54)《浮山志》卷之九,第 234 页。

(55文中带“()”括号者,为任道斌《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所署不同,未知其本。

(56)《浮山志》卷之九,第 216 页。

(57)《浮山志》最早的序为邓旭“康熙辛亥仲夏”,此际方以智尚在狱中;其次是“康熙丁巳仲冬,

三韩李文雄”;三是“庚申九月,五云亭俍挺”,因文内有“今山足和尚”,知该序在康熙十九年 ;

此后为“乾隆戊申季夏中浣四月,邑令倪廷模撰并书”序和“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孟秋重订”之

《重修〈浮山志〉序》。

(58)《浮山志》卷之三·法谱,第 27 页。

(59卷二·建置·祖塔,第 19 页。

(60)《浮山志》卷之九,第 226 页。该诗或在康熙十四年,存考。

(61) 《安庆府桐城县志》卷之四·人物·理学·十一·方以智。

(62) 《陪诗》卷五·六《赠沈孝瑟》。

(63) 《陪诗》卷五·六《同杨嘉树陵阳归途作》。

(64) 《陪诗》卷二·十五《与梅定九书》。


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书画家、高僧方以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TO MY FATHER

萧鸿鸣论著专区:

(1997年—2022年)

TO MY FATHER

萧鸿鸣先生:

研究、考证、求真八大山人不屈精神

TO MY FATHER

方以智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之际极为罕见的

通儒、全才、“忠孝节义”完人

TO MY FATHER

方以智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TO MY FATHER

“方以智研究”是中国文化史

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重镇

TO MY FATHER

与萧鸿鸣先生一起读史看今……

揭开三百年历史悬案 

填补学术界重要空白

——萧鸿鸣《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

    一部反映明末清初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书画家、高僧方以智在江西万安“惶恐滩”赴水殉节的重要学术著作——《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2022年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2022年,是方以智“惶恐滩”赴水殉节、遗体从万安水月山起灵返归桐城老家的351周年。

    2022年9月17日,纪念方以智逝世351周年暨《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对方以智进行缅怀与纪念,对“方以智研究”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

    《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是萧鸿鸣先生继2020年4月出版《方以智黎川四年》后的又一部力作和姊妹篇。面世以来,引起各界尤其史学界关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生于明代安徽桐城世代书香与官吏迭出的家庭,青少年时期,是“明清四公子”之一;成进士后,官翰林院编修;为崇祯帝东宫太子定王慈炯、永王慈炤储君之师;1644年明亡,方以智参与南明隆武、永历两朝抗清,被授“内阁大学士”(相当宰相),时人称以太史、阁老、相国。

    

    方以智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之际极为罕见的通儒、全才、“忠孝节义”完人,集千古、汇通中西学说和为学之道,全部凝聚在操守、哲学、思想和书画当中,其声誉与经学大师顾炎武(1613—1682)、史学大师黄宗羲(1610—1695)、书画大师八大山人(1626—1705)并驾齐驱。

    方以智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着极大的启示与激励作用,并将持续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清康熙十年(1671)3月23日,方以智因曾在两广抗清的“粤案”发作,于江西泰和县首山被清廷逮捕;半年后的10月7日,押解归案广东的囚船,在途经赣江万安县“惶恐滩”时,毅然决绝地投水殉节。

    方以智在“惶恐滩”赴水殉节5天后,遗体被万安县义民发现打捞出水,义塚于神潭路畔。清廷及万安县衙获悉后,重新装殓入棺,善待并将棺椁暂厝万安县东北最高处水月山,棺椁滞留在万安县整整1年。至康熙十一(1672)年深秋,方以智灵柩获清廷批准,被方氏子孙起灵抚柩回归安徽桐城,安葬在老家浮山祖墓枲花冈。

    然而,对于方以智在“惶恐滩”的这场死难性质、遗体在万安县滞留一年等情况,在过去的350多年中,尽管有着多种记载,但是,对于方以智在“惶恐滩”发生的这场死难性质,在海内外学术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和争论,始终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定论,人们在震惊这位伟人的逝世之余,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争论,成为了困惑史学界、宗教界、艺术界的一大“悬案”。

 

萧先生在书签驿站

    我国著名学者萧鸿鸣先生历经多年的执著研究,在搜集、接触、阅读到那些常人所未见的古籍之后,发现并发掘出那些散佚在各种地方志书、时人诗文集中的大量第一手文献与史料。在此基础上,先后对方以智当年在“惶恐滩”殉节的赣江、遗体滞留在万安县的水月山等实地考察;对方以智亲人“不敢说”与“不能说”的各种隐讳诗文;禅门兄弟不打诳语、运用禅典的暗喻;朋友们在诗文中直接与间接的表达;时人对这一死难的各种不同记载与叙述;通过对大量诗文“隐语”的还原破释;以乾嘉学派“审名实”方法对“译解暗码”进行本意、详实地解读等。在经历了前后5年缜密的考证和撰写后,终于将这段鲜为人知的“惶恐滩”死难历史真相,学术界半个多世纪纷争不断的各种“悬疑”得以澄清,使这一包裹在历史尘埃里的谜案,得以全面、真实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的出版于发行,填补了这一历史的巨大空白,打破了学术界的僵持与沉寂,以确凿的证据,充分的论证、清晰的阐述,让研究界在二十世纪持续了50多年的争论,在事实面前得以彻底消弭,将方以智“惶恐滩”赴水殉节这场延续了350多年的历史“悬案”得以大白于天下!

 

    萧鸿鸣先生作明清史、八大山人研究30余年,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获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获第十九届(2015年度)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是继2020年4月萧先生出版《方以智黎川四年》后的又一部力作和姊妹篇,其出版与发行,填补了历史的巨大空白,必将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今后的“方以智研究”,做出非凡与卓越的贡献。

 

    “方以智研究”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重镇。随着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方以智研究”的不断深入,《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出版,必将在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这一“悬案”得以大白天下后,再次掀起“方以智研究”的新高潮。

《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连载前期回顾:

往期精彩:《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连载预告

往期精彩:揭开三百年历史悬案  填补学术界重要空白

往期精彩:《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缘起

往期精彩:“终不能得密之死难之真相”的原因

往期精彩:探索方以智死难之真相

往期精彩:来自于心声的“诗证”

往期精彩:一本来自于心声的“诗证”

往期精彩:一个从“诗文”到“诗证”再到“实证”的探寻过程

往期精彩:“疾卒”死事发生过程

往期精彩:中通、中履“旅榇”万安水月

往期精彩:等候官府“移柩”公文期间与死事真相隐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