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际风云

我看合肥的困境与机会

国际风云2022-03-21 09:06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做品牌营销。但有很多人在搞清楚我主业做什么之后,又很好奇我为什么开始研究城市商业发展与文化方面的命题了。这个问题很早之前我就想回答了,但那时候的答案可能还不够系统,于是我就在等,等一个时机可以全面系统的回答一下。


现在这个机会,应该、或许、大概率到了。


很多读者和朋友是因为「毒评」而熟知我,其实我和团队去年夏天正式创业以来,主业是做品牌营销,帮助客户解决品牌与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这个活不好干,很多时候都很难跟客户说清楚我们到底能提供什么服务?更多时候有一些客户对我们的认知是:懂了,你们是来帮我们吹牛的。


事实上,很多客户还远远没有到吹牛的时候。


近一年以来我们在业务和自身模式上做了一些调整。在品牌营销和商业咨询这个领域里继续去找合适以及能实际解决问题的客户,另外我们也赶上合肥城市发展的红利,不吝投入的打造自己的内容产品生态。


今天,跟大家探讨与分享三个方面的发现与问题:

第一,从品牌和咨询的角度我们发现合肥市场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我们在服务过程中能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我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预判。


这三个问题,我从三重困境来讨论:市场困境、消费困境、创始人困境。

 



市场困境


 

我在与一些同行和从事相关行业的读者交流时,得到最多的说法都是合肥大多数企业是没有品牌意识的,根本不会在品牌上投入预算,更多的是生意逻辑在经营企业。


这种与客户在沟通上的困境的确我也多次遇到,大多时候做品牌是花钱的,而客户找第三方是希望更快速的赚钱,这个合作认知上就有悖论。


如果市场困境只是甲乙双方在品牌营销认知上出现的错位,那也不算困境了。去年大半年时间我们一些业务合作上遇到的问题,迫使我换一个角度看看合肥这座城市的市场现状,那么从品牌和咨询的角度我发现合肥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没有竞争。


一个竞争的市场才是优质的市场,没有竞争的市场是不足以「市场」而论。合肥很多企业还能生存的很好是得益于没有竞争在关于合肥商业观察类的文章中,我就提到合肥没有外来企业,都是内循环。


在合肥开了上百家的连锁企业,连个像样的品牌VI都没有,服务体验更是一言难尽。但即便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还是被资本看重,一轮轮的注资。这种很魔幻的现象在合肥并不是少数,大多原因是因为品类在合肥没有形成竞争关系,而资本只看重体量结构,这样企业更不会在乎品牌,他们觉得只要不断地扩张就可以了。



没有竞争的市场还带来一个非常致命的危机,很多企业体量已经很大了,比如某连锁品牌,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哪怕躺着每天都能进账,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投入一笔钱做一些不赚钱还花里胡哨的事情。品牌资产在很多企业那里没有形成重要认识,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没有卷起来,丝毫没有危机感。


这就是为什么,合肥没有品牌,有的只是粗暴的生意。


第二,商业落后。


合肥的商业落后是肉眼可见的,我已经多次讲到商业容量和消费结构的严重问题,前文中还提到商业规划紊乱导致合肥到处都是卖货的商场,经营品牌的商业几乎屈指可数。


商业落后直接导致商家和企业集体躺平,这种慵懒和散乱的状态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温水煮蛙的环境里,所有人都躺平了你为什么要努力?我在盘点合肥商业时,从品牌建设到运营思维上全合肥那么多商场能排名进去的也就只有三个:之心城、万象城、银泰中心。



难道没人对此有疑惑吗?


第三,消费外逃。


包括我在内,从北上广深回流到合肥的一些朋友,仍然保持一定频率去一线城市,这就是「消费外逃」。很多人说合肥人抠门,有但不代表大部分,有相当一部分人周末去了江浙沪这些地方消费,在合肥他们找不到花钱的地方。


他们有一定的消费层次,也有一定的审美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万象城和银泰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大牌的原因,难道说有那么多人要去买奢侈品吗?不,这是商业的品牌气场,这是顶级的风向标的。据说爱马仕会入驻银泰二期,从属性和级别上说合肥有爱马仕的消费空间吗?银泰为什么一定要将爱马仕招来?



这些品牌商业都在商业规划和体验上尽可能地留住合肥的高质量消费人群。从四大区的商业分布逛一圈就知道,银泰、之心城、万象城的商业氛围和体验感跟其他地方似乎是两个世界,很难想象他们居然同时存在合肥,这种恍惚的割裂感每次出去逛街都有。


这些都是我从合肥市场角度肉眼可见的问题。


 

消费困境

 


「消费外逃」是合肥市场消费困境的一个缩影,潜在更大的问题是市场的散乱和无统一性。我在很多次公开场合说过,市场需要合力来形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但合肥的市场没有人在做这项工作,一个市场里所有人对于肉眼可见的问题视而不见,各自喊麦一样叫卖,任其腐烂,那又有什么资格责怪消费者呢?


从去年开始我有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本土商业趋势研究上。去年在老城区发现了很多兴起的独立咖啡馆,我们还参与了去年第二届城市咖啡节。即便在合肥喝咖啡的人群还是偏小众,但很明显这些人对于机器设备和冲泡口感都有了一定的甄别能力。


一度让我困惑的是,那些老城区咖啡馆的主理人很多都是留学背景回来,为什么要偏安一隅开一个不那么挣钱的咖啡馆呢?去体验几家瞬间就明白了,开咖啡馆和喝咖啡的人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群人。他们的审美和消费层次,在对话中对于观念的认知和想法都在证明这个城市一点点变得更加有品味。要不然老城区的精品咖啡,以及其貌不扬的社区里生长出来的朝九晚五咖啡馆,他们又怎么会如同爬山虎一般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呢?



再后来我从商业到垂直商业,在垂直的家居商场里看到了一个本土家居企业所代理的一家意大利进口家居品牌,一把椅子卖到了7万,一张大理石桌子卖到了40万,并且缺货。这似乎是我无意中打破了结界,闯入了多元宇宙发现了合肥有钱人都躲在了这里。


消费市场的割裂与断层何尝不是合肥消费困境的另一面?


无论是商业还是企业,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合肥城市的发展红利。基建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合肥全国瞩目的科技城市,似乎大家都在翘首期盼合肥对于文化和商业的新一轮发展,正好刺激市场带动整体提升。


又能坐一次电梯了?那你们真想多了。



一个城市的底子是基建,文化与商业是软件势能,一旦爆发在合肥所有同类企业都会进入快速的淘汰序列,发展的前提就是引入竞争加速淘汰。试想,合肥本土的商业品牌又有什么能力与外来品牌一较高下呢?


没有优质的市场运营,是不会出现好的消费趋势和庞大的优质消费群体的,消费外逃的最大诱因是来源于内部迂腐的弊病,导致整体市场面临巨大的困境。

 


创始人困境

 


最后来说说我深度接触过以及正在服务的几个本土客户,虽然他们在量级上都属于中小企业,但结合当下合肥城市发展的维度看,这些企业就好比合肥城市这几年发展的轨迹一样,是城市的一面镜子。


同时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我同样也面临了客户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自身以及客户企业的问题在本土商业研究和企业咨询的范畴里,非常有研究价值。

 


亦蔬轻食


 

我们去年接触了两个餐饮客户,一轻一重。前者看准的赛道是轻食,后者是中高端餐饮。


在接触亦蔬前后我几乎尝试了最起码二十多家轻食店,我给出的体验报告只有两个字:难吃。轻食在本土市场是非常极其的不受待见,似乎难吃就是它本身的特点。但吃了亦蔬之后发现,原来轻食是可以做得很好吃的。


产品没问题,问题就出在品牌吗?



我们给亦蔬进行了大换装,在品牌视觉系统上建立了优质轻食该有的符号感,最起码视觉和内容要匹配她的价格,在整体IP塑造上也有了一定的延续性。但做着做着我开始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做品牌解决不了亦蔬的核心问题。


做营销的人习惯从外面看问题,没有生意人的市场敏锐,也不具备商业洞察力。所以很感谢亦蔬很大程度的锻炼了我的商业逻辑,让我认识到在合肥这样的城市服务客户最重要的是解决当下实际问题,而不是未来图景。


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轻食市场和亦蔬当下的困境:市场占有率和人才机制。高频复购的餐饮市场在量上是一个问题,一两家店顶多只能辐射周边客户,开店开到了五六家左右创始人就要面临决策问题:要么引入资本继续扩张形成模式,要么停下来安分守己地做小买卖。



亦蔬最后结果是从四家店回归到目前的两家店,创始人在决策意识上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对市场信心不足,在重大决策上最终选择了保守求稳为主。另外一个问题,产品研发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但人才并没有形成稳健体系,这也是发展的一大阻力。


这两个问题,我们作为合作方目前都解决不了。将亦蔬做成非常优秀的品牌并不能解决它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亦蔬面临的不是营销问题,而是经营决策和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创始人去思考解决。


经过上一轮取舍,亦蔬今年在定位和方向上已经做了一些调整,也有更多的客户喜欢和选择亦蔬,并且有一些合作和投资相中了亦蔬。创始人即将面临新一轮的经营决策。


 

桐遥私厨


 

前年年底我在一个饭局上偶尔认识桐遥私厨的创始人,因为是同乡所以相聊甚欢。让我颇为惊讶的是,她在品牌建设和文化塑造上很有想法,并且相当系统,我们沟通过几次之后确定合作。试想一下,在合肥一家私厨品牌愿意在品牌上有一定的投入,可以说屈指可数了。


介入之后我们几乎一改餐饮企业的常规做法,尽量在品牌识别力上建立差异化,一系列的工作之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桐遥在目前的量级和市场格局中,要做怎样的品牌?


这不是营销问题,这又是一个商业命题。



与桐遥创始人的沟通和磨合中我发现她的敏捷与迅速。疫情缓解之后她经常去江浙沪一些高端餐厅去学习取经,在去年年中公司决定开始全面推进职业化管理,前厅后厨以及管理公司全面标准化。我们更多的开始协助桐遥推进职业管理与「桐遥模式」的研发与完善。


她的预判是对的,在合肥的私厨市场已经出现了人均1000的餐厅,也就是说合肥的高端市场正在形成并且非常快速地成就了一个个圈子。桐遥目前的量级还在中等偏上,留给自身的时间并不多,同样需要创始人做出重大决策,持平现在还是勇往直前,无论怎么选都有巨大的风险。退一步说,生意做到了现在就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创始人要承担巨大的决策压力之外还需要异于常人的好心态,并不是每一次决策都是对的,一旦失误可能需要整个企业来买单。这一点上桐遥创始人很坚定,今年在一季度部署并确认了一系列计划,在产品梯队上也有了清晰的想法。于是我们在品牌与商业服务上调整了方式,跟着创始人的决策方向走出困境。


未来怎样不清楚,先走好当下每一步。

 


我的困境

 


从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来说,我们在服务模式上已经进行了更迭,这是市场格局与客户现状发生的变化。所以我和团队时常思考,我们现在到底在做怎样的事情?是一个营销策划公司吗?还是一个广告公司?所以回到前文中第二个问题,我们在服务中能给客户解决什么问题?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过多的想服务客户这个层面,而是换位思考客户处于何种市场情况下,他们面临了怎样的问题。这促使我和团队必须挑出我们自身专业的营销领域,去思考更宏大的城市发展和商业命题。所以毒评才聚焦合肥城市发展,连发诸多相关文章去探索和解决商业层面的问题。


对此有一定认知之后,我们开始调整业务模式,在乙方这个身份角色上去匹配合适我们以及我们的确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客户。因为这是目前合肥市场的现状,也是在合肥的客户急切需求。


这也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遇到的困境。创业一年不到,我们数次调整方向以及重新开始投入预算做内容产品,这何尝不是一次重大的决策?这个决策背后是我们对于合肥市场的洞察,也是一个大胆的常识。



今年开年以来,我们也接触了一些客户,深度面谈之后还是放弃了合作,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解决不了客户目前遇到的紧迫问题。我跟诸如此类的客户都说了同样一句话,这是创始人的困境,不要指望第三方来解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创始人面临困境需要做重大决策,这说明企业正遇到一个上升的好机会,只有发展了才会遇到需要做决策的问题。


我的困境在于营销人出身的视角窄面,总是在专业上极尽能事,却忽略商业逻辑与生意命题。得益于团队的努力和配合,我也快速走出困境调整了方向。即便是大胆的尝试,我们今年一季度计划拍摄了两支片子,其中公司另外一个团队做的在地杂志自媒体「FINE合肥」公号上已经上线第一支,在B站和视频号上收获了一定的好评。另外一支片子在毒评上即将上线,更深度的对话栏目。



项目上的好消息是,我们更加了解合肥以及合肥的市场,所以我们在接触一些客户上更明白他们当下的需求,以及我们在当下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一季度以来我们签了几个客户,都是在品牌力上有所体现,这也是我们找准方向之后找到了与客户精准沟通的路径,并且是我们在文旅之外全新的尝试,这算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吧。

 


我的思考与预判

 


毒评的后台经常收到不少读者的长篇来信,他们都是资深潜水者。看他们对于城市的思考观点角度,我觉得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一些观点和提问也让合肥在发展上变得更加具象,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思考和预判。


第一,企业层面:生存空间促进新一轮变革


今年以来接触的客户最起码有两点让我奇怪,一是有一些客户的公司在合肥都20多年以上了,闷声发大财。二是,在生意还很红火的情况下,他们突然要做品牌营销。


人不可能永远在一条线上直线平视的行走,做生意做久的人也会发现商业逻辑在更迭,品牌不够强势在生意场上的话语权就更弱,这都是生存空间的挤压带来的被迫性认知升级。



在合肥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他们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感受到生意难做且市场空间萎缩严重,外部环境和消费市场会迫使这些企业做出痛苦决策,赶不上的就成了未来我们回望过去的历史遗迹。


第二,商业层面:消费出逃加速商业淘汰


我时常听到一些消息,诸如某商场让商户集体打折,某街区让商户降价什么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消费疲软,疫情之下大家都变得理性了。真实情况是,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会促进大家更愿意花钱,只不过花钱的时候更有选择性倾向而已。



这是消费者的群体觉悟,所以某些商场和街区打折促销只会引来那些不花钱的白嫖党,只会让商业层级更下一层楼,与那些高质量的消费者永远绝缘。那些优质的消费群体会促使商业更加割裂,有些商场大白天也没一个人,而有些商业大晚上的客流络绎不绝。


第三,人的层面:多元化审美和文化需求


合肥已经快1000万人了,即便如此,省外净流入人口也是少数。随着一线城市的回流,近几年大概会有不少一线城市的安徽人回到合肥,他们带回来的还有一线的消费观、审美观以及多元文化的需求。


在这些新合肥人当中,他们急需要找到自己和合肥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一谈到合肥就要吐槽这个不行那个不照。这给了我们的商业和企业巨大的机会,一定要留住他们,既然回到了合肥就不要动不动想去上海、杭州这些地方花钱。


总的来说,合肥这座正在发展的城市给了我们所有人机会和时间,我个人主观视角看到了合肥和个体的困境,但也蕴藏了巨大的机会。接下来的路与诸位共勉,一起加油。▌


 有毒时刻: 
除了困境和机会,你还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