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万象

合肥超级规划诞生,曝光未来15年野心!

社会万象2022-03-21 19:55
图片已授权

3月18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草案)

合肥未来15年的发展预期、发展重点,第一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相对全面、相对细致地公开分享给每个人。

很多人一直追寻的那些问题,「合肥接下来会大力发展哪里?」「继续向西南,还是变成向东为重心?」等等,这次都有了个官方的定论。

所有你想知道的未来15年的合肥城市走向,都能在这份总体规划中找到蛛丝马迹。

这,也将是未来15年合肥城市发展的母本。



01

这份文件的规划范围,是合肥全市,包括市辖区和四县一市,国土面积11445平方公里。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

下面这幅图是官方给出的合肥市地图,应该是比例尺一致的。

我们能看到,合肥全市基本被分成面积相近的6个部分,其中市辖四区的面积,加起来不过才和另外的四县一市分别相当。

足以见得,合肥市辖区面积之小。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所以无论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即便是这两天高层提到“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我都坚持认为,合肥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撤县划区”的发生。

只不过,这个时间点的早或晚一点罢了。

另外根据这份规划,合肥市域“七人普”常住人口937.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2.3%。2021年合肥市  GDP11412.8亿元。

这是合肥城市现状,也是最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成绩说实话很亮眼,但绝不会是、也绝不应该是合肥城市发展的最高光时刻,所以才有了这份规划,才有了对未来15年的定调、定位。

如果想获取完整版内容的,


02

★新时期合肥的国家使命:

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合肥作为人口大省省会、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将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

引领全国科技与产业创新。合肥是我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肩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责任。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 肩负引领安徽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任务。

加快巢湖治理与修复。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一级支流。加快巢湖治理与修复具有重要国家意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是合肥肩负的重要使命。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定位2035,合肥城市的宏远野心

至2035年,以“创新引领的全国典范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发展愿景,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创新创业创造、追梦筑梦圆梦的现代化大都市。

奋力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到2035年,常住人口破1300万

预测至2035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人,实际服务人口超过1500万人。居住在各级城镇的人口超过1200万人,占93%以上。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03

未来15年,合肥城市的发展格局是怎样的?各个区域的分工定位又如何?

这次,也有了全新的注释和定论: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 中心引领: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构建“一核四心”钻石型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骆岗公园,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提高发展活力、塑造生态引力、增强辐射能力,强化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

● 两翼齐飞: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以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西部运河新城、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 多极支撑: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提升巢湖城区、长丰县城、庐江县城等承载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城镇。 

● 岭湖辉映:以巢湖为核心、以江淮分水岭为屏障,构建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全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

● 六带协同:提速建设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大发展带。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04

过去几十年,合肥作为“年轻省会”能够迅速完成翻身,其中最为仰仗的就是科教、科技创新。以至于时至今日,这已经成为合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标签。

显然,在未来15年,这仍然是合肥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里再插句题外话:这也证明,在合肥紧跟着科技创新产业的脚步,至少城市发展的大方向不会跟错,科技创新是合肥的“尚方宝剑”,是命脉。

根据规划,未来15年合肥将集中布局重大创新要素资源,形成重点凸出、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坚实保障。近期以“一心、一谷、一镇、三区”为重点,聚力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 一心:量子中心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加快建设量子信息创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

● 一谷:科大硅谷

重点在校区周边挖潜构筑承载空间,建设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培育等为一体的国际科创“新基地”、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 一镇:金融小镇

以滨湖金融区、高新区基金集聚区等为主载体,打造“科创+产业+金融”生态圈。 

● 三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际交流和成果展示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区

将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为创新策源强劲、成果转化高效、生活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科学新城;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打造成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

建设中的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示意图丨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另外,坚持全域创新理念,远期形成“一城两廊”格局。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城:全面提升创新功能和宜居品质,建成滨湖科学城;

两廊:深度融入G60科技创新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走廊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合肥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示意图丨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重  大龙头项目为牵引,促进科创成果转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

合肥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空间丨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05

★四维联运,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更加注重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互通 互联。近期实施“1155”行动计划,建成及在建铁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 公里、城区快速路500公里、轨道交通500公里。

● 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至2035年,打造全国航空客运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万吨,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 场群。

● 建设江淮联运中心

至2035年,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形成“一港七区”总体布局。江海直达运输能力显著提升,3000-5000吨级江海轮直达合肥港,与上海港、宁波港开展铁海联运、江(河)海联运,与周边沿江、沿河港口奋力打造通江达海的现代港口群。 

● 打造国家铁路枢纽

至2035年,实现区域核心城市2小时直达,国内主要城镇群3小时可达,实现从“米字型”到“时钟型”的转变,密度超过11公里/百平方公里。建设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便捷换乘的客运枢纽,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 打造长三角西翼公路门户枢纽

至2035年,构建合肥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和国内主要城市的多走廊格局,总里程达到1130公里。市域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长三角核心城市3小时互通。

★四个联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 施等重点领域加速融合。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城市高铁联系通道建设,建设1小时覆盖全省、2小时紧密联系长三角的高铁网络,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深入共建长江经济带。共抓沿江大保护,加强与长江中游三省会城市分工合作。依 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长三角-成渝主轴线,以高铁为重点加强区域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向西快速通道,加密向东通道,推进合肥-南京、合肥-武汉、合肥-安康、合肥-温州等高铁建设。

合肥在长江经济带中的位置丨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成 为长三角区域增长新引擎和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构建都市圈轨道网,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合六、合滁宁、合淮蚌、合安、合芜马、合铜为主轴的城际网和高铁网,基本形成“1小时商务圈”。

联动南京都市圈,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建设合芜(马)廊道,打造贯穿合肥城区—巢湖城区—芜湖(马鞍山)城区的区域创新走廊,注重创新功能和特色发展。促进合宁芜马港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港口内联外通行动,打造长三角江河联运引领区。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对外开放平台

深化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为龙头,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推动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开放。

●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

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HEFEI CITY。

● 省级以上开发区

推动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合肥新站高新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巢经开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发展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

● 若干开放平台

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海关监管场所和对外平台建设。


06

以上,显然不是这份规划的全部内容。



另外有一张挺有趣的图,我想单独拎出来给各位看看:

这是合肥打算塑造的「“1412”城市中心体系」,除了市辖四区外,肥西、肥东的部分区域也在图例中,这也和现实情况相符,四县一市中肥西、肥东与市区的联系的确更加紧密,边界化的确也在模糊。

图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另外一点,图例中圆圈的大小、颜色深浅,实际上也就是表示这个区域中心的级别,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到底属于一级中心、二级中心还是三级中心等等。

(一)
头部的“中心”中,能级最强的骆岗公园,目前还没建成,还没法看到未来落成的真实情况。但我认为,目前还没建成不是坏事,说明合肥未来的最强中心,还有发展空间,还有想象空间,并且酝酿着足够大的野心。

总比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熟的区域树立最强中心要好,因为对于现在的合肥城市发展,还需要很多突破点。

(二)
另外,天鹅湖中心、老城中心算是已经发展好的,滨湖中心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东部新中心则是发展相对较慢但近两年似乎决定要着手发展的区域。

总的来说,一个最强中心,加上四个副中心,构建成的城市格局还是比较不错的。一半成熟、一半充满想象,合肥的核心箭头仍然具备冲击力。

(三)
当然,至于其他不同能级的中心,我不建议大家把相同大小、相同颜色的圈,放在同一水平看待。

就比如肥东的中心,和高新的中心,都是片区中心,但真实的价值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就要知道,这些片区中心是相对城市中心、相对该片区内部对比,综合衡量下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这张图上,我们更多能得到的结论是,在某某具体区域,某某地方是这里的中心,这是官方定调的,是值得信赖的和值得参考的。

如果放大到整个范围内,去对比不同的片区中心,那还需要结合不同片区的实力,再做具体分析和研究。

而这张图,多多少少,能为我们买房人在未来的选地选址中,提供一些参考的眉目。

信息来源: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免责申明:
1.本文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部分来源于网络,且相互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学习交流。
3.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相关内容所涉作者和来源进行了备注,若有疏漏,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