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美食带你游池州 | 陶渊明与自然的诗意邂逅——陶公菊如意卷

财经前线2023-07-19 13:52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下辖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贵池区4个县级行政区。池州市东南有九华山、牯牛降风景区,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自然和矿产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佳作。

图1牯牛降风景

图2九华山风景

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曾多次来到池州。当年他与友人乘舟东下到时属彭泽县域的东流散心,看到为官者轻视农耕,不劳而获,而农民亦因官家盘剥严重,务农的积极性也不高,心中生发了无限的感慨,写了《劝农》一首四言六章的长诗。意在劝勉世人重视农耕,尽可能参加农耕,即使不能亲耕,也当按农本精神勉修道德。池州飞地学苑创始人张俊说,古彭泽县的范围包括今天的湖口县、彭泽县和东至县沿江部分,陶渊明曾在彭泽当县令,因此也和东至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县当县令的时候,隐居在东流,有“日赴江西,夜赴东流”这个说法。他来池州时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陶渊明第四次到池州时,他55岁。诗人生活拮据,常至“酒米乏绝”。那年九月他与王弘乘舟到东至县的东流赏菊。此时的东流江畔菊花盛开,黄澄澄、金灿灿,赏心悦目。九日这天,王弘弄来白酒,二人在花中席地而坐,执杯就酌。池州飞地学苑创始人张俊说,相传,陶渊明在此地“渴了吃桃,饿了吃菊”,把菊花搬上了东流人的餐桌。

图源:今日东至


陶公曾在东流种菊,东流的人那时候也是家家种菊花。为了追溯这个历史,我们做了一道菜来纪念他。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菊花被陶渊明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一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人如菊,高洁平淡、潇洒隐逸。池州飞地学苑创始人张俊说,菊花俨然已成为了陶渊明人格的一种现实意象,因此东流的这道美食也被命名为“陶公菊如意卷”。



它有陶公菊、青椒、红椒、皮蛋、里脊肉、香菇,用鸡蛋摊成饼,然后包覆这些菜。菜需要先烹饪出来再卷起来,炸至金黄,切成条。整个制作过程最独特的是用菊花浸泡食材两个小时以上,让菊花的香气全部融入到食材中。

陶公如意卷不仅美味,加入了菊花之后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菊花具有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功效,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也具有一定的松弛神经、舒缓头痛的功效。将食材和菊花一起浸泡后,吃起来味道淡雅,有一股菊花香,就像是站在菊花圃里看着夕阳饮酒的飘逸隐士。

陶渊明仙逝后,东流当地的人们仰慕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说法,将东流誉为“菊邑”,将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在相传陶渊明常坐的鳖头矶上建祠,供后人拜谒。陶公祠建于何时无从查考,现存的陶公祠复建于明弘治三年,明万历元年、清顺治二年重修,清雍正十三年移址于牛头山秀峰塔旁。后因战乱又多次修葺。现存的陶公祠为一院和一进三间平房,正厅立陶公塑像,手执书卷,伫立中央,凝望着菊圃中怒放的傲菊和浩荡东去的大江,神色庄重,透出不侍权贵的清高和傲气,顶挂“松菊犹存”匾,院内几丛修竹、数圃菊花,质朴清幽,体现了陶渊明清廉简朴的思想风貌。


图源:东至文化旅游

陶渊明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他一生涉足的地方不多,仅限于上至江陵下至广陵的长江中下游两岸,且四十多年生活在江西柴桑一地,所写诗文大多以江西、湖南农村为背景,但却数次游览池州这片土地,写了多首以池州地域为背景的诗章,为池州的文化底蕴沉浸了无量的深度,奠定了无量的厚度。

来源:安徽文旅

声明 |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方莉丽         责编:金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