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实践青春 扬帆宣城】"镜照徽韵,振兴乡村":广州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实践团赴宣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财经前线2023-07-26 18:24

体悟非遗之美

唱响红色旋律

     为深入了解徽州文化,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振兴,7月14日至7月21日,在郑泽萍老师的带领下,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赴安徽省宣城市"镜照徽韵,振兴乡村"实践团来到了绩溪县与泾县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拍摄记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领略宣城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领略风土人情,感受绩溪文化

     7月14日,实践团队首先来到绩溪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过一个个展厅,从整体上了解绩溪县的特色。“以山为骨,以水为脉”,绩溪县里,山水相依,钟灵毓秀。典雅大方的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庭院天井,晶莹透彻的玻璃幕墙,充分展现了绩溪的自然山水之美和历史文化之沉淀

图 | 实践队员在绩溪博物馆前合照

     实践团队对当地游客进行了访谈,“绩溪民风淳朴,在诸多领域颇有造诣的专业人才不断涌现,薪火相传。”“徽派建筑风格独特,犹如画里乡村,徽山徽水中散落的古村落自然地融为一体,与山水亲昵细语。”三言两语,尽显游客们对徽文化的认同与欣赏。

图 | 实践队员对前来绩溪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进行采访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实践团队走访了龙川村、仁里村及上庄村,亲身体验古村落里淳朴的民风与独特的文化。

发掘绩溪特色,促进乡村振兴

图 | 实践队员对龙川村村民进行采访

      实践团队针对绩溪县的地理环境及几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了更深入的调研,旨在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龙川古镇实地考察调研。龙川溪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形成古徽州最秀美的村落水口,自然风景优美,宜人宜居宜游;"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徽派三雕中的精品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和徽商胡炳衡旧居聚集于此,美景与文化交相辉映。路边的商户大叔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家乡的风景和文化倍感自豪。受疫情冲击,龙川的商户减少了很多。”因此,把握消费升级的重要机遇,依托当地优势生态资源,开发周边商户,刺激旅游消费,让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撬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制徽墨寻宣纸,传承非遗文化

体验徽墨制作

徽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直至今日,精良的徽墨依然遵从古法的制墨工序。7月16日,实践团队前往仍留存古法制墨工艺的仁里村上庄村,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感悟工匠精神。

图 | 上庄村墨厂所制作的徽墨

     烧松烟,点油烟,按照古法熬胶,再加入名贵的药材,墨香之源也是由此而来;杵捣锤炼,用数斤重的锤子上千次锤打出徽墨的“坚如玉、研无声”;嵌入精细的墨模生成图案,再等待数月的晒干,十几道工序终得这一方轻巧的徽墨。亲眼目睹徽墨的制作过程,实践队员感受到绩溪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工匠人执一事忠一生的坚守。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图 | 上庄村制墨厂厂长展示制墨过程

     上庄的制墨师傅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可如今这个行业少有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加与时俱进的表达与呈现,从而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验这种不可复制、逐渐消退的手工创作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宣纸工艺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载体和媒介,影响着中国书画的基本风格,构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被誉为“国之瑰宝”。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游览文化园的各个展厅,一点点揭开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的奥秘。

图 | 中国宣纸文化园大门

     在传统手工纸中,宣纸原料最为复杂,工序最为繁复,工艺最为精细。砍青檀树枝,水煮冷泡,灰煮踏皮,洗皮晒干,收燎皮送检,便制成檀皮浆;选草破节,摊晒鞭洗,舂草送检,便制成草浆;把制成的皮浆和草浆按比例调匀,经过数道复杂工艺制成的宣纸浆,从天地中来,吸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从水火中来,历经千锤百炼。

      在文化园体验区中,手工艺人热情为我们展示捞纸焙纸的过程,男工将浆料均匀附着在纸帘上,迅速将纸帘提出水面,滤水,交给下一个男工烘纸、浇贴,最后是女工剪纸包装,便完成了一张宣纸的制作。宣纸制作讲求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每一项技艺都要求心到、眼到、手到,将环境、材料与人和自然完美融合。实践队员亲自上手体验捞纸焙纸技艺,更深刻体会到宣纸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凡。那精准而流畅的一招一式,实为宣纸匠人日积月累的收官妙手。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图 | 中国宣纸文化园制纸师傅演示制纸过程

      平凡的树皮稻草历经日月光华、干锤百炼制成的宣纸 ,“轻仪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以独特工艺制造的纸中极品。墨韵万变,纸寿千年。宣纸是勤劳而智慧的泾县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历代匠人的智慧浇灌中发展成熟,更需要新时代青年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宣传方式,将中国非遗文化进一步推广并发扬光大

追寻红色记忆,诵读时代新篇

图 | 实践队员在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前合照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传承红色基因,让深沉的爱国主义与浓厚的家国情怀融入青年的血脉之中,7月19日,实践团队来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追寻历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

走访陵园

进入陵园,触摸百妇崖壁,似乎能跨越时空,目睹七位新四军女战士在被黑压压的敌人包围的百丈崖顶峰,毅然拉开手榴弹,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拾级而上,主碑纪念广场上折断的纪念柱见证了历史的悲壮。“皖南事变烈士永垂不朽!”邓小平同志为其题词。在广场向山顶眺望,映入眼帘是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双面镌刻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是对他们一生的写照。

      革命烈士在民族危急时刻勇往直前,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实践队员被他们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深深感动。

图 | 实践队员参观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微课宣讲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实践团队以微课宣讲的形式,融入诗朗诵,讲述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烈士的故事。

     1927年,袁国平随军赴鄂西参加战斗,临行前,他给母亲寄去一张照片,照片的背后是一封催人泪下的家书。实践队员朗诵袁国平给母亲的家书,述说着袁国平烈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此后,袁国平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1940年底的一天,袁国平给作曲家任光送来他自己创作的一首歌词《别了,三年的皖南》。实践队员诵读歌词,展现袁国平奋战一线,不惧强敌的英勇形象。

图 | 实践队员诵读袁国平给母亲的家书与《别了,三年的皖南》

     “本该抗战疆场死,孰料同袍痛起兵。”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袁国平被战友发现时,已血肉模糊。在青弋江章家渡渡河后,袁国平眼见自己成为了部队的拖累,悄悄地摸出了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那一年,他还不足35岁。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场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英烈精神必盛而传,美而彰;国家民族必和而统,强而兴

图 |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纪念主碑

结语

       在宣城八天的调研之行,实践队员以参观体验、走访调研、诵读经典、微课宣讲等形式了解宣城文化,感受宣城民风。在这里,实践队员领略风土人情,感受徽风皖韵;了解非遗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时代新篇;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致力振兴中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



往期回顾

关于开展“实践在宣 城现精彩”社会实践主题视频、图片、故事征集活动的通知
让青春之“光”,与城市双向奔“伏”——中国光伏行业年中会(宣城)青年志愿服务侧记
关于征集2023年大学生“看宣城”社会实践优秀资政报告的通知
编辑:王卓 
一审:汪雁翎  二审:郑泽军  三审:刘钰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点亮“在看”,实践青春,扬帆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