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际风云

社旗县太和镇蔚文中学旧址亟待修复与保护

国际风云2023-07-31 00:05

   蔚文中学旧址建筑是太和的历史象征,是太和历史文化和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使得著名建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地方建设的和谐统一,这不仅仅是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重大课题。     

  太和镇的蔚文中学旧址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六十多年的风雨,演绎着世代人情,饱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太和人民生活、文化传统的见证,也是太和由乡到镇发展的见证。充分保护和挖掘蔚文中学旧址建筑文化资源并对其进一步保护与利用则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太和的重要途径。

  河南社旗县太和乡罗马教堂式转楼,始建于19426月,竣工于19468月,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蒙古族大庄园主李自炎出资兴建的一座中学的遗址。1990年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杰作,它面南背北,砖木坯瓦结构,上下三层,共有房舍126间,楼高12.80米,东西长46.70米,南北长40.50米,占地近1900平方米,整体造型为一天井院格局,外部与遵义会议会址大楼相仿。远望近观,均可让人感到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面和天井院内一楼、二楼的四侧均由数个连环拱圈支撑。上下、前后、左右完全对称,既符合力学原理,宜于室内采光,又节省了材料,更能给人以和谐统一庄重高雅的美感。墙体设置的对开窗更利于空气流通。最引人啧叹的是楼的前排和内侧都有走廊,人在楼上可随意走动,前后左右,四通八达,呈“回”字形,故有“转楼”之称。又因它是罗马教堂式建筑,所以又被当地群众称为“洋楼”。
   作为蔚文中学的校址,楼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颇具魅力的艺术价值外,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相补衬。清末京城大学士张东寅曾为该楼题写“乐育楼”3个大字的匾额,悬于前楼正门两侧4根巨型圆柱的上方,使该楼陡增庄严神圣之气概。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佑任也曾为该楼题写校名,上书“蔚文中学”4个金色大字的匾额悬于校门,曾吸引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聚此求学。令人遗憾的是,名人的珍贵墨迹均因战乱等原因未能幸存下来。
   19377月,蔚文中学边建设、边招生,最初设有男子部和女子部,男女生分开上课,还设有小学部1941年学校增设高中部。1942年,正值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伪唐河县政府按二、五减息政策,为李自炎减去40顷土地面积的赋税。值此,他将其作为兴学的资金,未雨绸缪,倾箱倒箧,用近10年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转楼”和可供千人居住的一座“寝楼”(在“转楼”北,解放后被拆掉),并盖平房42间。
   转楼还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它曾是我地下党在原唐河县北部(今社旗县南部)活动的中心。建楼期间,从河北省来的地下党员郑国安,以“木匠”身份作掩护,趁势打入太和寨,在此发展革命力量。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刘花年、仝保乾等人,也曾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理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蕴积了革命火种。曾任重庆市副市长的李云,曾任云南省计委主任的李隐之,曾在解放军总参工作的李性均、谢自重等,都是在蔚文中学上学期间入党的。
    解放后,该校改为“太和完全小学”,19568月更名为“唐河县第十初级中学”,19651113日社旗县建县后改为“太和民中”上世纪70年代初改为“社旗县第四高中”(也称永红高中),1983年更名“社旗县太和乡第二初级中学”,其间这座转楼一直作为全校师生宿舍楼和学生教学楼使用直到(2008年)太和二中被撤销合并,为太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蔚文中学旧址建筑文化是太和地域文明发展的标志。
   太和蔚文中学经历六十多年风雨飘摇,延续了历史文脉,是太和在建国前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表现出鲜明的历史人文主义精神,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太和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省确定了《河南民俗经典、首批河南“老字号”、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这些文化遗产历史久远,特点鲜明,人文底蕴深厚,信息承载密集,是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珍贵文化资源。蔚文中学就名列其中。
2、蔚文中学旧址建筑有着普遍的历史文化价值。
  1)社会学价值。
   太和蔚文中学旧址建筑及发展过程,反映了豫南地区大地主阶层在清代末期到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河南省著名近代建筑之一。
   2)艺术价值。
    太和蔚文中学旧址建筑拱券走廊,宽敞明亮,圆柱高耸,气势恢宏。楼的墙角、房檐、窗檐用砖雕刻,细腻精湛,古雅巧成,门窗、楼梯、楼栏杆为木质结构,精雕细琢,玲珑剔透,楼板是厚厚的木板上,又蓝色方砖铺就,天花板、墙壁白石灰粉刷,显得华贵、典雅、厚重。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声名远播。在当地,有一民谣说:“唐河县的塔,离天一丈八,赊店街的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源潭街的铁旗杆,离天还有一槄杆,太和寨的大洋楼,离天只有一指头。”足见“转楼”的巍峨壮观。
3)科学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著名建筑专家杜启明先生参观了“转楼”,他评价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社旗太和“转楼”都有很高的价值,它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兴建的特色公共建筑。很多人认为就建筑文化而言,它很朴素,很普通,其实“转楼”融汇中西文化,兼具南北方特色,所体现的混合建筑文化特色是很稀少的,可以与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相媲美。”可见,“转楼”是一座集历史、文物、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景观建筑物。

4)旅游价值与品牌价值。
  因为著名建筑文化资源具有独特风貌和无法再生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具备了作为景观的特定意蕴,可以被旅游业充分利用,因此具有旅游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其中,也加大了对蔚文中学旧址的保护力度。 历经60多年的风雨侵蚀,蔚文中学旧址局部出现了凹陷、漏雨等状况2007320日,河南省政府分二次投资百万元对该旧址进行大规模整修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不到位、文物保护力度不够等原因,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蔚文中学旧址,建筑保护面临巨大困难和危机:
1、经费不足,蔚文中学旧址建筑年久失修。
  蔚文中学旧址已经多年没有维修与维护,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北边的屋顶已经破败不堪,椽子和檩条已经坍塌,散落在屋内,一片狼藉。窗户玻璃残破,任由雨水冲刷。门框和门有的已经缺失,门窗漆皮脱落、局部墙壁风化严重。
2、管理不到位。
  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对蔚文中学旧址管理不到位。在蔚文中学旧址前面居民在院里面种菜、晒粮、堆放秸秆。四周和院内杂草丛生,很是萧条。在旧址的东北角屋内还存在一个化粪池,至今还存在。东北角的院墙风化出几个大洞,附近居民随意在东面、西面和北面进行大小便,几次去调查都遇到过。对于蔚文中学旧址日常严重缺乏管理的情况,亟待整改。
3、蔚文中学旧址资源利用力度不够。
  太和建筑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但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转楼没有利用起来。目前,蔚文中学旧址充其量只是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对于其建筑背景、价值和意义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发掘。
(四)对蔚文中学旧址建筑保护的建议
   目前,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把保护蔚文中学旧址已是当务之急。
进一步重视蔚文中学旧址保护工作。
  著名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充分认识保护著名建设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对蔚文中学旧址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需要解决问题还很多。如,转楼前边有十多间临街门面房和后边的小学,是对旧址周边环境的破坏杜绝再次出现这种人为损坏和影响名胜的情况。要由文物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责,形成保护古建筑的合力。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提高市民保护身边著名建筑和本土文化的意识。
  切实加强著名建筑的管理力度。
  文物保护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蔚文中学旧址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的管理力度。要对蔚文中学旧址进行普查,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进一步加大投入保护好著名建筑。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足够资金,专款专用,用于著名建筑的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应该及时修补门窗和北面坍塌的部分房屋。
   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维修文物。
   就是要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保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蔚文中学旧址筑维修中,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及保护名胜所体现的历史空间感和厚重感。
充分发挥蔚文中学旧址著名建筑在建设文化太和中的作用。
   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当地居民宣传蔚文中学旧址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社会及人文价值,要在旧址附近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牌,详细记载古建设的背景及价值。通过挖掘古建筑意义,充分激发广大居民爱护著名建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