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体坛快讯

舒城:远去的“双抢”,辛酸的记忆!

体坛快讯2023-07-31 21:27

      时下,正值年月的农村“双抢”
      所谓“双抢”,即抢收、抢种。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全家上阵,收割晒谷、犁田、插秧等十分繁忙,所以叫双抢。这时,有些农村学校会放农忙假,进城打工的人员也有请假回乡忙双抢。

     “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味此诗的含义。让人看懂那时当农民是何等的艰辛!父母也借此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跳出“农门”。

      如今,早已消失的“双抢”,已成为历史的代名词,定格的记忆!但每当想起,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有一种深刻的乡愁,叫“双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舒城水稻主产区一年两茬水稻,足见当年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季水稻在“五一”前后栽插完毕,成熟在小暑后,有句农谚叫“小暑割不得,大暑割不彻”。


第二季晚稻秧苗务必于立秋前栽插结束,赶在秋分前抽穗,否则影响收成。也有句农谚叫“社前不出头,社后喂老牛”。

因此,在不到二十天的光景,要完成家里多亩水稻的收割和插秧两项任务,时间紧迫,活儿繁重,形成“双抢”。

我们那一代“嫩头青”,势必要参加一年农事中的决胜战役一一“双抢”。
黎明前,天空中的星星还在疲倦地眨着眼睛,我被父母一声声叫醒,睡眼忪惺,一骨碌爬起来。有时来不及漱洗,拿起镰刀,跟在父母身后,来到田里割稻。


像我一样的新手被夹在中间,仅能割上五六行,勉强跟得上节奏。三四刀下去形成一大把,迅速放下,三四把放成一铺(束),如此循环往复,成片水稻纷纷倒下,一路路,一束束,齐刷刷躺在田间。


新手割稻一刀一棵像数数,这是慢的主因,而且稻束大小不一,摆放不整齐。要想成为行家里手,唯有不怕吃苦,多练,熟能生巧,凡事如此。


割稻在“双抢”中算是轻活儿,就是腰酸背痛,还受蚊虫欺负。那时,最怕的是蚂蟥,蚂蟥更是猖獗,悄悄地爬上小腿,有时喝得圆滾滚的。


割稻最怕是“杀鸡”。有时一不小心,左手指会橫遭一刀,鲜血直流。
日上三竿,人们收工回家,匆匆吃过午饭又出工啦!


脱粒,金黄的稻谷“哗啦啦”地落下来。一般一束要正反两面各打二三下就脱粒干净了。那时稻草,农民极为重视,因为一则喂养耕牛,二则要盖房顶。

我曾参加过脱粒的战斗,只能当传递手(抱稻铺子)。高温难耐,眉毛根本挡不住汗水入侵眼睛,双眼被腌得发红甚至痛。胳膊被烈日暴烤起了水泡,划破直流水,唯一办法是咬牙忍受。


“双抢”是套组合拳,不能误时误工。每每午后,人们吃完米饭加小菜的主打餐,准备小憩一下,然而不能。

雷声响起,知了也拼命地叫,哨声“嘟嘟……男女老少纷纷赶往谷场,收拾好稻谷和稻草。待暴雨过后,接着战斗。


田块经过犁、耙后,要施肥,再耥平。之后,插秧就派上了用场,绿油油的秧苗纷纷安家落户。十几天后,田畈就完成了由黄变绿的大换装。预示着双晚稻丰收在望。笔者为此叫了顺口溜:
收割插秧双重忙,面朝泥水背向阳。
起早摸黑抢进度,赢得秋后稻满仓。

有人会说:“双抢”早已退出农业生产的舞台,展现这一幕,只能说明当时人们愚昧落后……我说非也,那时全家男女老少“双抢”齐上阵,都有一个坚强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和凝聚力,都是为了确保晚稻丰收,一定要抢时间,争速度,不怕苦,不怕累。

(本文均为舒城时窗网络配图)


正是这种精神、品格基石,沉稳的定力,才奏响了今天发展繁荣的交响曲。这种原动力,新时代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朋友,你说是吗?

如今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全靠体力的农业生产。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没有看过“双抢”的情景,更没体验过感受!但对于60后、70后、80后出生的人来说,是一种深刻的乡愁......

欢迎写留言,回忆分享你对“双抢”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