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前沿

融合蜀山、蜀道和蜀水,这座博物馆川味十足!

科技前沿2023-07-14 12:43

2023JULY

ICID DESIGN

The Chengdu Natural History Museum

成都自然博物馆

蜀山

蜀道

蜀水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旁,建筑外观形似岩石、又似雪山,由六个单体组成,单体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共设有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计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将设计根植于文化与环境的理念,成功地融合了成都”蜀山、蜀道、蜀水”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城市底蕴。 

蜀山

源自蜀山的建筑形态构造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自然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创作灵感取自川西山脉,设计团队以此勾勒出建筑的外形。设计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

建筑体量的各个部分呈现了岩石在横纵构造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并移动的状态。岩石体量之间置入高大通透的玻璃大厅,形成虚实关系的对比。玻璃大厅连接了城市道路与水岸景观,通过连续的视觉通廊与夜间灯光的演绎,对街道呈现欢迎的姿态,成为开放的城市客厅。

蜀道

模仿蜀道的长廊和连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设计将川蜀地区建在悬崖边的木栈道的概念贯穿于室内外公共空间。建筑东侧设置面向河流的空中玻璃长廊,悬挂于“石块”一侧,连接起建筑的二层和三层,观众的视线既可以与展厅互动,又可以180度全方位观赏河流与城市的美景。

设计营造出一种冒险感——倾斜、互动性的空间将展览串联起来,未来会有各种展品摆放其间——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或置于地板上,将极具神秘感,激发游客的探索热情。

室内蜀道的形式则是以飞跨中庭的木质桥体现。桥底的造型参考了中国传统舟船的截面,轻盈而又古朴,并且在功能上也将各楼层的南北两区连接起来。

立面

独特的石材穿孔设计

博物馆外墙选用了白色花岗岩,表现自然粗犷的格调。石材上形态各异、有机分布的穿孔,在白天能模拟出皑皑白雪覆盖山顶的景象,夜晚又会被LED从背后照亮,宛如璀璨繁星。

石材布局、体量转角位置以及穿孔板的排布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穿孔图案的变化通过3个标准板块不同角度的放置方式来实现,同时,每个标准板块又有其减少穿孔数量的的子板块,最终整个外墙共有22种穿孔图案类型。

蜀水

缘于蜀水的景观设计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千年的富饶繁荣,设计将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植被形态、肌理与色彩彼此交织,打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台阶式景观带,以图形化的方式致敬了成都古代梯田景观的几何形态。

水系穿过场地,岸边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栽种四川本土代表性植物与珍稀品种,形成三万多平方米的湿地公园,成为东风渠绿道的重要节点。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室外延伸,与主体博物馆构成“室内——室外”展览体系。

这些特色各异的微环境将与水路和镜面水池交织在一起,以呼应四川大渡河和东风渠的文化以及物理风貌。

室内

贯穿室内外空间的协调性

主中庭和所有非展览用墙均使用与外部相同的石材,形成石块体量的完整表达。室内石墙经以切割的手法,增强建筑体量的厚重体积感,并将其内部活动与四层中庭联系起来。室内墙面同样分布了穿孔,以灯光或浮雕的形式表现。中庭当中,一座四层楼高的玻璃电梯,以竹林图案装饰,为访问者营造一种进入史前自然栖息地的场所印象。

蜀山、蜀道、蜀水——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抽象地理的方式,再现自然的伟大与人工的神奇,致敬了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特质。

设计图纸

平面、立面、剖面

首层总平面图

屋顶总平面图

典型楼层平面图

典型楼层平面图

平面图 More

立面图1

立面图2

立面图3

立面图4

立面图 More

剖面图

剖面图

博物馆相关政策

2021-2022

▲左右滑动查看中意国际设计案例

图文来自PCPA建筑师事务所及互联网,如有侵权请直接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