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广德文学•散文▕ 汪子富:古道寻踪

财经前线2023-07-18 17:06

       说来真惭愧,自认为和文化沾点边儿的我,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曾经出过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化前辈。这不,偶尔翻阅了一本多年未曾打开的古书,我才知道他是为家乡做过很多善事的钱文选老先生。

       满怀仰慕之情,我们一行人,迎着初生的冬阳,去寻访钱老先生的足迹。

       据资料记载,钱老先生是我市邱村镇山北村白龙帝人,满怀强国之心,读书致仕后,为官几十载,为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多方奔走,留下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善举。我们今天去探访的就是钱老先生生前捐资修建的松岭古道。

       松岭是一条山岭,横亘在安徽广德与江苏溧阳之间,是两省的分界线,虽不是很高,但山势颇陡。两边山脚下的居民,虽然分属两个省份,却因地缘很近而来往密切。走亲串友啊,贸易往来啊,因山陡路窄,使人们吃尽了苦头。正因为如此,当年,已走出家乡的钱老先生捐资,号召乡亲,就着山势,从这边的山脚修建了一条山道直通那边的山脚,后人称之为“松岭古道”。

       我们到达这边山脚叫“糠米”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多了。下车之后,扑面而来的是起伏的群山,还有群山中逼出的丝丝的寒意。远处的松岭在云雾中显得一片朦胧,不见一点山的模样,也让我不清楚是山在故意藏躲,还是云在展示婀娜……

       及至上了山,我们才见到了真正的古道。古道确实很“古”,都是用当地山上的石块铺砌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没见到水泥或是石灰的痕迹,但两边砌得很整齐,路面也铺得很平整,可见在科技很不发达的百余年前,修建这条古道是很费心智的。古道不是很宽,大约可容纳三、四人并排行走的样子,路面历经百余年来过往行人的踩磨,显得很光滑,现在走在上面还真得留神打滑呢。我们循着古道,逶迤前行,一路感叹古道的真实,一路流连山里的冬景。这山,虽然没有名山大川的雄奇和险峻,但峰峦沟壑里郁郁葱葱的竹海依然让人惊羡。那么多的竹,一山连着一山。山坡上、古道边,满山遍野,秀竹林立。远望古道,曲径通幽,近观秀竹,挺拔颀长。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这山叫做“松岭”,眼望满山竹海,心中凭添着许多的疑惑。路上没有行人,山上也没有劳作的人,周围很安静,不闻虫鸣,不闻鸟叫,我们一行人的话语给这冬日的松岭平添了些许空灵。此时的我,心中逐渐充盈着无限的恬静和安然!

       我们到达山那边,沿古道原路返回时,遇见了一位中年村姑,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条古道上遇见的唯一一位行人。她告诉我们,她家住在溧阳的沙河水库,今天是到广德伏卡亲戚家串门的。她告诉我们,她的家人都劝她乘车,反正现在车方便得很,但她想走走山路,不想绕来绕去地转车。“走走有什么啊,别看现在没有人走这条路,过去,走这条路的人多呢,来来往往都在这条路上。”她和我们道别时,还在认真地解释着。听着她的话语,我默默地思忖: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现代交通的发展,这条松岭古道已渐渐地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它将会淡出我们的记忆,但在当年,它曾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多少的幸福啊——单看这光洁的路面,我们就可以想象它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返程的时候,我们顺道在伏卡,看了钱老先生曾经捐资兴建的“士青小学”遗址。尽管,遗址上已经看不见原先学校的一点痕迹,也只能从资料和当地年长居民的口中得到印证,但我想,钱老先生为家乡劳苦民众奔走操劳的情怀,一定不会被人们所忘记!是啊,他的“修路办学,造福家乡”的为民善举思想,永远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你看,“士青小学”的遗址上,那十几棵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参天古树,在暖暖的冬阳里,正安详地注视着脚下的这一方热土……

      汪子富,男,1971年8月,中共党员,广德市作家

协会会员,现仼职于邱村镇中心小学,喜欢在业余时间

写点文字,发现、品味生活。

投稿栏目须知

广德市作协公众号文学作品设置两大栏目:

一、“桐汭风”栏目

此栏目体现作协电子会刊《桐汭风》主要内容,设置“名家”、“人物”、“实力”三个版块

二、“广德文学”栏目

此栏目以推介作协会员及文学爱好者作品为主,设置“戏剧”、“小说”、“散文”、“诗歌”四个版块

文图:汪子富

编辑:徐华敏

审发:张旭光

主办单位:广德市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1755862249@qq.com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关注我们  彼此惦念

文字的模样  灵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