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时尚娱乐

讲好旌德故事:从“桥水”二景听“旌”彩之声

时尚娱乐2023-07-20 21:30

小暑时节,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实践小组来到了安徽省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实地寻访“井水不犯河水”典故的渊源,领悟“两水”治理模式,通过“讲好旌德故事”以期助力乡村振兴。

以桥促学,景情交融

步入朱旺村,映入眼帘的就是穿村而过的朱溪河以及河上的石桥。河畔第次交落着十三座石桥和九口水井,井口垒落的青石板将河井隔开,在灰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下展现出一幅和谐秀美的画卷,这便是著名的景点“九井十三桥”。

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优劣高下深入人心,商而优则仕奠定了当地浓厚的崇学崇官倾向。朱氏世代繁衍,善商、崇文、明理,人才辈出,显达于明清,出了文士朱则淡、朱则波,进士朱立言、朱立礼,以及书法家朱士标、雕刻家朱则汉、经济学家朱剑农等名流。九井十三桥的故事以及“朱子”家训,传递奋发图强的声音。“未来是你们的,你们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理想者、担当者、吃苦者、奋斗者的姿态,诠释青春,创造未来!”社会实践小组的指导老师对学生们叮嘱道。

以典明法,创新调解

河上井桥辉映,桥下河井相望。“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出自旌德。但《红楼梦》六十三回写道:“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河水一泻千里时,怎会不犯井水?”寻访中,指导老师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的辩证思考,向同学们阐释了其中的生态哲学。梅雨季节,山洪泻出河水暴涨,河水不免泛滥浑浊侵犯井水。雨季过后,洪水退却,井水又会恢复清澈。法治亦是如此,当双方互不相扰,自行自治时,便和谐共生;一旦到了梅雨季,有一方会像一泻汪洋的浊水,可能会侵犯到另一方的合法利益,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朱溪河畔,青石街道临水一边参差不齐,每隔一段总有零星石板突出,这就是所说的“让路石”。人多拥挤时,临水一侧的行人会站到这块石板上,礼让对向来人。在这样的交通设计中,也体现出互谅互让的乡土文化。

调解是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历史上起着定分止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沿溪步行,实践团队来到“两水”调解室,这个当地根据“井水不犯河水”典故而探索出来的邻里调解新实践,已经成为当地推进基层治理变革的新模式。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命根子”,邻里是农民生活的“晴雨表”,面对村民纠纷,调解方式常新常用、常用常新。讲好“两水”故事,“旌”彩的声音愈来愈洪亮。

桥稳水安,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就要讲好乡愁故事,让乡味乡情更加浓厚;讲好发展故事,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讲好法治故事,让乡村乡风更加文明。

在朱旺村的调研,顺着当地人的故事逻辑,实践小组仿佛遨游了历史,走遍了村户。九井十三桥的故事、“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在百姓说事点,实践小组尝试将村民转变成“Non-Player Character(NPC for short,非玩家控制角色)”,将村民自己的故事中融入“两水”治理精神内涵,向游客娓娓道来,效果一定会优于机械的讲解。

路边挑瓜的大爷如何以“朱子”家训教导自家孩子;河边捣衣的嬷嬷如何在井水的见证下与邻里和睦相处;小道旁歇脚的老汉年轻时又如何有一番豪气?通过NPC的运用,在景区内排演几处类似的情景剧,不仅可以把当地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且还能增加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返乡。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