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经前线

博物·致知丨禹会诸侯于涂山——祀盟万邦

财经前线2023-07-25 12:03


      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四千年前的淮河岸旁、涂山脚下,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一旁的篝火上架起了猪牛,釜甑中蒸满了粟稻。大禹登上早已垒筑成的高台,扫视着眼前手持玉帛的万国诸侯和凌空飘扬的鲜明旗帜,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盛大的一场集会——禹会诸侯。如今,禹会诸侯之景早已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幸运的是,我们依然能够从考古发掘的遗迹中去追寻这壮阔恢弘的一幕。


禹会村遗址Ⅰ区发掘现场

      禹会村遗址是四千年前大禹会盟诸侯的地方,其中最为关键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便是一处大型祭祀台基。该台基南北长108米、北部东西宽23.5米、南部东西宽13米,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经过人工挖坑、堆筑、铺垫、覆盖等不同程序建造起来的祭祀场所。祭祀台基自下而上分别由灰土堆筑、黄土铺垫、白土覆盖,从北往南分别排列有柱洞凸岭烧祭面方土台长排柱坑,为祭祀台基面赋予了丰富而又神圣的内容。


祭祀台基俯视图


柱    洞

     柱洞位于祭祀台基最北侧,共发现5处,其中4处相距较近,另一处距离较远。柱洞多呈椭圆形,土色与周边土色完全不同,内部均不见包含物和腐朽物,洞底也无铺垫物。直径为0.15米左右、深0.7米左右。从整体上看,柱洞缺少规律性的排列,与建筑遗存似无一定的联系。


凸    岭

     凸岭位于柱洞之南,呈不规则交叉形布局,即东西横向和东北—西南斜向相交叉,整体呈不规则“X”状。凸岭不仅明显高于周围白土面,而且其上形成一个类似于道路的平面,往西尚未到尽头。东西横向长22.4米、东宽2.6米、西宽2.4米;东北—西南斜向长23.7米、北宽2.1米、南宽1.6米。当地人对该地点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经久不衰的传说,认为大禹治水期间,这里有一条跑马岭,从此处直通淮河,是大禹骑马巡视水情的必经之路。

凸岭


凹    槽

     凹槽位于凸岭和烧祭面之间的低洼带,位于凸岭之南,为不规则形,略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较宽,为8.35米,往西南渐窄,为1.7米。由于凹槽北与凸岭相连,南与烧祭面相连,故其凹槽的壁和底,均为依据地形形状在灰土堆筑以后又进行铺垫黄土和覆盖白土而成,整体类似一条不规则形河流。

凹槽


烧祭面

     烧祭面位于凹槽之南,为不规则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2.6米、南北宽7.1米,总面积近90平方米。烧祭面是在白土面之上,用灰土进行适当铺垫然后加工平整,再进行烧祭(燎祭)活动。其表面光滑坚硬,仅能看出几块磨石和极少碎陶片,可能当年该处烧祭面用火的强度和规模。

烧祭面


方土台

     方土台位于烧祭面之南,略呈正方形,底部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4米,顶部长、宽均为1.1米,现存高度1.25米。土台为黄褐色,具有一定的密度、硬度和纯度,其中不见其他包含物。


方土台


长排柱坑

     长排柱坑位于方土台之南,呈南北向,由35个长方形土坑依次排列而成,长达45.3米。土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短有别,宽窄近似,间距均在1米左右。在土坑内部的西端均有一个直径约0.2米的柱洞,柱洞界限明显,土质较纯净,均不见腐朽物,底部也不见铺垫物,说明其中所栽木柱使用时间较短,具有临时性功能,应是栽图腾柱、旗杆之类的标志物。

长排柱坑

     凸岭为大禹巡视水情所经之路,烧祭面即焚烧牲畜作物敬天祭祀之地,黄土台为禹登高站立之所,长排柱坑是诸侯插旗之孔。当我们将这一系列的遗迹现象串联起来,便串出了一条完整的时代线索,引导我们穿越回四千年的涂山脚下、淮水岸边,目睹禹会万国诸侯的一幕:道路之南,烈火熊熊,大禹登高台而立;阔土之上,旌旗猎猎,诸侯肃神情以待。在这一瞬感受声势浩大的场景与气势,感受大禹治水的智慧与气魄,也感受历史的印记中所承载着的民族记忆。

祭祀台基复原场景(部分)  蚌埠市博物馆

END

图文丨王   威

设计丨谢梦波

往期精彩:

博览·笃志丨“画长人意静——陇西 会宁 靖远馆藏楹联联展”新展预告

博趣·启行丨“记忆流光”非遗沙龙互动体验第十六期之传统制香技艺活动预告

博趣·启行丨小小讲解员之“我是文物守护人”视频征集大赛展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