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前沿

马鞍山,“新”潮澎湃!

科技前沿2023-07-05 09:26

5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凌家滩先民,凭借着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制作出大量精美玉器,有的孔径“细如发丝”,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而今,从为“复兴号”穿上“国产跑鞋”的马钢车轮,到驰骋八方的汉马科技新能源商用车,用核心技术造高端产品,制造,“智”来造。

▲ 马钢交材车轮产品。

穿越历史的时空,创新的光芒始终闪亮。

“聚山纳川”广聚资源要素,“一马当先”加快创新步伐。

今天的马鞍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并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实现从“资源城”到“创新城”的蝶变。


01

强劲赋能
创新,会带来裂变般的能量。
因钢设市,坚持以制造业为纲的马鞍山,正大力推进制造业倍增行动,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而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
宝武马钢,智园成为“最强大脑”,“宝罗”机器人员工上岗。放眼马鞍山,越来越多企业“智改数转”、乘“云”而上,让制造进阶“智造”,有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

▲ 马钢智园。(唐焱/摄)

一项项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一件件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马鞍山市战新产业企业紧盯行业前沿、矢志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1+3+N”产业融合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两组数据颇有说服力:
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8年的24%提升到2022年的40.1%;“1+3+N”产业融合集群产值突破3400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分别达到55%、44.6%,均居全省前列
企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围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马鞍山持续加力赋能。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破解电子显示精抛材料使用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仅用6年便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负责人感慨。

▲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马鞍山健全完善“双创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一江两岸,一家家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产业创新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
截至2022年底,马鞍山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17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79户,均创历史新高。
天工人巧日争新。马鞍山,正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能量”。


02

高效转化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如何发挥这个杠杆作用,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准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支点”。
马鞍山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技术成果走向产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更顺畅。
一“券”在手,创新加速——
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马鞍山企业申请的创新券,可在长三角地区通用通兑,跨区借“智”,共享共用长三角创新资源,为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提供了“快速通道”。
自2021年启动试点以来,已有36个项目通过额度抵扣审核,抵扣额度达467.2万拉动企业投入研发费用达1268.56万

▲ 图为2021年10月21日举行的长三角(马鞍山)科技创新券首批发放仪式。
长三角区域创新要素齐、创新网络密、创新浓度高。
处于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作为南京、合肥都市圈“双圈籍”城市,马鞍山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探索区域创新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实现“借脑引智、借梯登高”。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研发飞地”建设专项政策。政策加持下,“飞地”企业与日俱增、“飞地”项目落地开花。
目前,马鞍山已建成“研发飞地”18家“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马鞍山”的故事越来越多、越讲越精彩

▲ 图为马鞍山经开区。(储灿林/摄

马鞍山市科技部门还以龙头企业需求为导向,成立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捕捉专班,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大院大所主动对接,帮助企业提前介入研发环节,提高成果转化率。
安徽工业大学与马鞍山经开区共建马鞍山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马鞍山)累计引进企业68家、孵化创业团队17个……
马鞍山持续加强校地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孵化培育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15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安徽省科技奖,总数居全省第4,其中一等奖4项,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2022年,安工大技术合同登记首次突破2亿元,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3,在马鞍山市就地转化成果超过三分之一。


03

聚才汇智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吸引不来,就吸引不到未来。”
广开门路“引”才、不拘一格“育”才、多措并举“留”才……
马鞍山持续加大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深入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推动“第一资源”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倾心才——
5月以来,2023中国·马鞍山“才聚诗城高校行”火热进行,通过开展书记市长高校行、产业专班高校行、市情政策进校园、“百校千企万岗”引才招聘等系列活动,向广大高校毕业生发出诚挚邀约。
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马鞍山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2022年,马鞍山常住人口同比增加2.9万人,增量居全省第4;全年引进高校毕业生9770人,同比增长41.96%

▲ 图为2023中国·马鞍山“才聚诗城高校行”启动仪式在安徽工业大学举行。(邵纪明/摄

创新“育才——
在生产一线,具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特殊技能人才,被形象地称作“黑手套”员工。马鞍山在全省首创特殊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打通企业特殊技能人才晋升通道。
截至目前,全市有35家企业开展了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破格认定,1616名特殊技能人才通过破格认定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
与安徽工业大学合作设立马鞍山产业学院,定向培养大学生;依托马鞍山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工程系列职称评审……
暖心“留才——
结合打造创业城市,强化服务保障,搭建广阔舞台,解决高层次人才购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为各类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马鞍山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

▲ 图为马鞍山软件园内部。

创新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撑。

从资金活水浇灌、精准培育服务,到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从为企服务“十”字工作法、“采石会客厅”,到完善创新激励、人才评价等机制……

马鞍山全面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努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04

制胜未来

城市创新能力位全国百强第47全省第3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第42位,较上年度提升6位,全省第3;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3%,居全省第3
……
马鞍山人用拼搏实干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创新答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正结合成传动高效的“齿轮组”,让城市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感受到满满“推背感”。
唯进步,不止步。
5月25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
会上,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在全省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增添强劲动能,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贡献马鞍山力量。

马鞍山将重点实施数字化赋能、企业梯度培育、创新平台提升、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六大工程,加速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致力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创新洪流,奔腾不止——正如大江昼夜不息,澎湃向前!


编 辑 / 陈敏娟
校 对 / 戴国文
审 核 / 谷 
审 签 / 陈 峰
总监制 / 杜维斌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