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际风云

艺事|“那年徽州诗会”二三事

国际风云2023-07-05 09:45



2011徽州诗会(4月15日-17日) 

合肥

何冰凌  许  敏  张建春 汪  抒  

宇  轩  吴少东  红  土

巢湖

萧  然  梅  烨  孤  城  断  桥

芜湖

张应中 李商雨  余  敏

安庆

夏春花  刘晓萍

岳西

胡竹峰

六安

陈巨飞

池州

李三林

宁波

马  科

黄山

老  湾  黄永强  一  度  程勇军

项丽敏  王  妃  老  岸  阮文生

吴蒙蒙  汪春茂  郭  飞  心  香

汪顺生  刘  炯  汪朝晖  张晓东

——


“那年徽州诗会”二三事

2023年3月25日上午10点11分,旅居北京的孤城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号“那年徽州诗会”。下午近五点的时候,我发现手机多了一个群,点进去看,翻到群内的第一句话是刘晓萍说“久违了,各位”,跟着一个灿烂太阳的表情。合肥的吴少东发出一张诗会在新安江源头休宁茗洲采风时的合影,红土说“好怀念呀”,“好像从一场梦里醒来”。孤城跟着说“这次诗会因其美好,所以极其具有覆盖性,永远珍藏在心底,让人油然生发怀念之情。”又说“建群的目的是分享那次诗会的珍贵原图照片资料,重温青春”。

这些话恍惚让时间倒流。“那次诗会”指的是2011年4月15日至17日,南方烟雨季节的“徽州诗会”。从一度发出的图片可以看到,报到当晚座谈横幅名称“黄山诗会”,大家口口念念的大多是“徽州诗会”。时间过去12年,往事如雁渡寒潭,趁记忆尚未模糊,略记二三,勾勒一个大致的印象。

诗会缘起于一度在安徽诗人QQ群的邀约。记得那年四月初的一天,中午临近下班的时间,一度打电话找我,告诉我他在群内动议来黄山做活动,诗人群反响踊跃,上午已经开始接龙报名。一度跟我商量诗会举办形式,确定作为民间活动,会场、食宿、采风、交通等通过不同途径来想办法落实。当时雨润高尔夫酒店跟《黄山》杂志有一个跨年度的宣传合作,杂志有一定的消费额度,加上文化活动也符合酒店的宣传需要,这样基本能解决会务接待。休宁的黄永强帮忙联系解决了去茗洲、休宁状元博物馆的采风、参观安排;老湾出面协调往返大巴的落实,并为晚宴提供抽奖书画作品等多项保障。

诗会按议定时间顺利举行。4月15日,周五,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中午时分,第一个参会的诗人是来自青阳九华山下的李三林。朋友初次见面,总是充满喜悦。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各地诗人陆续签到抵达。安庆的白梦虽在群内报名,因临时有事无法到场,她在诗人群送上了祝福。欢迎晚宴后有一场见面座谈。何冰凌用艾略特的名诗《荒原》起始句做开场白,介绍了来自各地的诗人。她每介绍一位,相应的诗人会站起来致意,说上一两句话自我介绍的话。当我开始介绍黄山本地诗人,坐在边上的王妃轻声提醒我,要多介绍郭飞等一些年轻的写作者,让他们有跟大家熟悉的机会。

第二天的休宁茗洲之行依然冒雨进行。茗洲所在的流口属新安江源头,汽车一直往深山行进,青翠的茶园也一路顺河道展开,或浓或淡的水雾将风景渲染成鲜绿的颜色。专程陪同的休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汪顺生是活词典,每到一处都详尽而生动地介绍村庄历史、古建故事,还带领大家参观历经数百年时光洗礼的古树群。午餐在镇政府食堂,流口镇书记镇长一肩挑的吴福昌招待大家吃清溪石斑鱼,谈乡镇规划和发展愿景。诗会的合影照就是在流口的清溪游道边,吴福昌和大家一起照的。下午参观休宁县城的状元博物馆,黄永强亲自为大家讲解,历史上的19位文武状元,使整个展厅充满了光亮。

第三天诗会结束,诗人们各自返程。合肥的诗人上午去屯溪老街走了一趟,跟着项丽敏去了太平甘棠城区。还去了同为抵达诗社成员的汪朝晖家,惊叹朝晖家庭环境的一丝不苟,尤其他管教孩子的严厉,使他们事后跟我说过多次。这次诗会尤为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返回合肥的途中,红土开车出了事故。约一周后,冰凌老师和我QQ聊天,视频里因伤浮肿的脸至今留在我的记忆,成为那次诗会最深的印象



文:伍天
2023.06.24





主办“徽州诗会”的泛徽州诗社


2010年9月18日,泛徽州诗社成立合影


——






 诗歌带来名声  作者:伍天 

发表于2016年第7期《安徽文学》


2010年9月18日在屯溪成立的泛徽州诗社,像一场乌托邦的拯救行动。它的实际推动者是一度。这位当时客居屯溪的桐城人本名叫王龙文,其时已出版有《手上的水果清香》和《散居徽州》两部诗集。其人对诗界变化了如指掌,同当时众多国内诗人交游颇深。通过游说、联络,在那个秋阳高照的九月午后,雄心勃勃的泛徽州诗社在高尔夫酒店挂出大红横幅,来自屯溪、休宁和太平的一群9人,面露微笑地开始了一次松散的结集。他们的身影保留在当时的一张相片上,从左往右依次是:黄永强,王妃,老湾,汪朝晖,项丽敏,刘炯,老岸,一度,没有进入画面的是拍摄者若芜。

这是一群民间写作者。表象的平静之下,他们举起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一句郑重的诗:诗人凭徽章相认。讨论诗歌,也讨论生活空间的距离。他们在看似简单的牵连中,于次年,安徽省首届徽州诗会举办,《泛诗刊》第一辑出版,而后浙江舟山群岛诗社来访,诗人与读者相会在黄山学院,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有了诗社词条,诗社成员作品开始成集团地在各地报刊以及诗歌年选发表。时隔不久,外地一些人电话也拨到一度、王妃、若芜等人手机上,有关诗歌的话题也被相互印证和沟通,那些纯粹的写作问题逐渐陷入疑惑的人际关系。诸如讨论创作性写作成为一些语境中障碍。此情此景,难免不让人回忆一百多年前荷尔德林在黑暗岁月中沉思过的:在这样贫瘠的时代里,诗人能做些什么呢?

但这却是一个高亮的时代。恍若小说家狄更斯隆重描述过的“是最好的时代”。当各种面目的诗歌篇章展开,我们有理由读到文本之中的诗歌那闪光的精彩。项丽敏独居在太平湖畔,青蓝色的湖水常常映出她的影像。她沉入在单纯的意象之中,早睡早起成为她的写作基本姿态。有时候面对冬天,她饮下的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渐渐会化解成透明的词句,尽管在词句周围也会围绕有呵气一样的思绪。在诗歌形象上王妃更多元些。假如我所获得的信息无误的话,她就是黄山市获得全国各地诗歌大奖最多的人。从山西到江苏,从四川到青海,我们读到她的作品从社会性的象征到家庭的儿女真情,有时候我会说,有三个王妃,大气磅礴指点人生的,冷静细微洞悉人情的,柔情似水旁观人性的,这样的变化在句子中没有构成凌乱,王妃写出了她能够达到的统一和谐。为了印证我的联想,我翻开由岛子和赵琼翻译的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的诗选,在纸页之间我翻来翻去,看出这样的情形:现在是何年何时何地,诗歌在面对相同的生存问题。

下一位我说的是一度。一度与我交往时洞若观火。他天生对句式敏感,而且偏好短而紧张的句子。一度长期从事酒店管理,井井有条不仅是他工作习惯,也成为写作时的约束。但一度是聪慧的。他知道经过重复的阶段必须要改变,无论题材还是词汇的粘连都必须符合节奏的快拍子递进。一度的文本侵略性表达在他对形式到内容阶段性改变的紧迫感。我们可以说一度是善于学习的,但毫无疑问,一度也是有自觉的使命意识,比如对一块青砖,他知道它的材质组成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得了解它烧制的工艺,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成本。是的,那也是诗歌的成品实践过程。

刘炯因为写作荒芜了他的书法家身份。这也是一件幸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刘炯在写作上达到了个人的一个高台。他的小说作品从本地报刊起步,到2015年就在第一期的《安徽文学》杂志发了头条。他写的诗歌崇尚一种意象的推理,在环环相扣里体现存在意识。生命有无温度?这不是看句式长短,而是看词汇的真切与空洞较量的成败。

渐走渐离的也有几位,如汪朝晖和老岸。汪朝晖很早前就是合肥抵达诗群一员,至今仍参与他们的诗集汇编。汪朝晖讲求句子准确。就像他出众的洁癖一样,他营造了自己有条不紊的写作习惯。老岸还是叫钱建文的时候,就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写作。那个时代的长处是满怀理想和壮怀激烈。当时间往前推动,回顾不自觉地变成包袱。一同起始于80年代的我经常对自己说:反对伪崇高,反对嘈杂、零碎与混乱,反对词不达意。我想说,诗歌欣欣向荣,我反对顾影自怜。这样的声音说得多了,我怕自己在年复一年的言说中变成祥林嫂。

汪春茂笔名老帽,也是起始于1980年代的青春写作群体。那时的抒情诗热烈而大胆,虽然在形式上叫“现代诗”有些牵强。我们的徽州老乡胡适在1915年前后倡导白话诗写作,但胡适的白话诗从概念上看肯定不是现代诗。汪春茂在近年创作数量激增,其作品《照壁怀古》拥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诗歌在蓬勃中拓展自己的群体。泛徽州诗社陆续也接纳了雁子、逸风、胡玉琪等人。雁子的诗歌出发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写作容易拉近与感受的距离。逸风带有禅性,用美好的宽容姿态写作身边万物。这样很好,万物生,循环不息。胡玉琪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写出不同面貌的诗句,这着实会让人惊喜一番。诗人的浪漫既是风花雪月的歌吟,也是眼观前路的现实能量。回到本文开始说过的荷尔德林,他在对诗人与时代命运困惑之后,仍不忘相信:诗人是漫长黑夜里的神圣祭司,他必须带领人类走出黑暗。

从这样的逻辑来说,诗歌带来的名声必须是生气勃勃。我藉此祝福泛徽州诗社。



2010年11月6日,黄山与岱山诗人在徽州文化园座谈|资料图片



文字丨伍天
制图丨天歌
编辑丨天歌
-图文原创,转载请说明-



移步阅读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

点「」和「分享」,让我感受你